缎子王生意兴隆、财源滚滚的奥秘在于他有一套商贾理念。他认为做生意“忠厚不蚀本,刻薄不赚钱”。要想生意兴旺,财源茂盛,不仅要靠灵活的经营方式,良好的服务态度,而且更应货真价实,市不二价,童叟无欺,以德经商,来赢得市场的信誉。那种昧着良心,掺假使巧,靠“卖狗皮膏药”坑害顾客的做法,虽然能获利一时,但决不会得财一世,最终会信誉扫地,身败名裂,人财两空。正是由于缎子王以诚处贾,以信经商,赢得了中外顾客的赞誉。
缎子王经商的仁义之举,居然为乾隆皇帝所闻。在乾隆年间,一些外国使臣常来访问中国。一天,乾隆皇帝征求日本、朝鲜诸国使臣在中国的观感,使臣们回答:来中国以后,不仅看到士大夫知书达理,就连一些市井商人也很讲信用,行仁义,布公道,并指明东华门外开绸缎铺的缎子王就是其中的一位。
原来,国外使臣十分崇尚中国绸缎的华贵,但常不知那些漂亮绸缎的真实价格,给钱往往高于卖价,缎子王却不多取分文,每次都将多余的银钱退回。有一次,使臣们到缎子王店铺买东西,忘了带银两,缎子王就爽快地赊给他们,又以酒饭热情款待他们,使得外国使臣们受宠若惊,深感中国不愧为礼义之邦。乾隆皇帝闻之欣喜,让人记下缎子王的名字。
后来,乾隆皇帝召见缎子王,问缎子王所为为何?缎子王回道:“行仁义,布公道乃为人之本,经商处贾更应如此。通过诚信赢得顾客的赞许和信任,是商人的无价之宝。”乾隆皇帝听了缎子王的此番经商高见,大喜过望,随即给缎子王以表彰和重奖。
此后,缎子王名声大震,生意红火,先后在全国各地开分店近50处,成为名贾巨商。尽管如此,缎子王仍坚持自己的商贾理念,不以店大欺客,仁义经商,诚信处贾,义利两全。
胡雪岩名利双收
晚清头号巨商胡雪岩的钱庄刚开业不久,接待了一位特殊客户。他想在胡雪岩的阜康钱庄存入一万二千两银子,却不要利息、也不用存折。这位客户就是绿营军的军官千总,名叫罗尚德。罗尚德服兵役,辛辛苦苦十三年熬到六品武官的位置。几年来,他省吃俭用积蓄了这一万二千两银子。如今他要跟随清兵到江苏与太平军打仗,自己辛苦挣下的财产苦于没有亲眷可以相托。他因听同乡说起阜康的老板胡雪岩为人很讲义气,慕名将银子抬到阜康,直接要求见胡雪岩面谈存款一事。他笃信众口一词的阜康必会重信誉,因此并不要求利息,甚至连存折也不要。因为自己要上战场与太平军作战,生死由命,存折放在身上也是一种麻烦。
得知罗尚德详述此情,胡雪岩诚恳地建议罗尚德存一万银子定期。虽然对方不要存款利息,但钱庄按照行规仍然以三年定期存款的利息照算,三年之后来取,连本加息一次付给一万五千两银子。另外二千两银子作为活期存款,如有急事随时都可以支取。所有这些存银都要立上存折,因罗尚德不便携带,暂由刘庆生为其代管。
罗尚德见胡雪岩如此的宽厚仁义,并为自己着想,非常感动。回到军营后讲述了自己在钱庄的经历,无形中为阜康钱庄作了一次免费的广告宣传,使阜康的声誉一下子就在军营中传开了。许多绿营官兵因为战争无情,为自己的后事着想,纷纷效法罗尚德,把自己多年积蓄的一些薪饷甘愿长期无息地存入阜康钱庄。钱庄自然是靠储户吃饭的。当时胡雪岩的钱庄阜康是刚刚开业,实力尚小,根本没有什么资金流通,可以说当时官兵的这些存款成了胡雪岩商业经营中掘取的“第一桶金”。
罗尚德效力朝廷,战死沙场,阵亡之前,他委托两位同乡将自己在阜康的存款取出,转至老家的亲戚。罗尚德的两位同乡来到阜康钱庄,办理这笔存款的转移手续。他们原以为会因罗尚德当时没有索要存折,没有任何凭据而遇到一些刁难和麻烦,甚至阜康会贪图这一万二千两银子的巨款,背信弃义,赖掉这笔账。没想到阜康极讲诚信,只是为了证实他们确实是罗尚德的同乡,而让他们请刘二这个双方的熟人做个证明之外,并没费一点周折就为他们办理了手续,还为他们按照当时的存款标准照算了利息。
胡雪岩身为商人,将义和利的关系处理得非常好,他从来不为牟利而背义,因此才名利双收,成了受人尊敬的大商人。
当代镜鉴:仁中取利,义内求财
在今天这个国人皆言利,罕言义,物欲横流的商品社会中,孔子在两千多年前提出的这种义利观,对现代商人来说无疑仍然是一服清醒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