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本单元学习记事内容的详略省几种写法。
怎样详写记事内容呢?
一般来说,用行为写成的记事文内容为详写。我们前面写的记事原生态内容基本都是详写。
怎样略写记事内容呢?
一般来说,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件事或几件事,这就是略写。另外,用一句话概括几个行为组成的细节,有时也可以看成是略写。
怎样描写记事内容呢?
一般来说,一个行为,如果我们把它分解成几个行为,使得内容表达的更具体更细致,这就是描写。
怎样省写记事内容呢?
把记事内容省掉的做法就是省写。
在记事文中,如果要做到重点突出,那么有些内容就要详写甚至描写,而有的内容则要略写甚至省掉。而这样处理的过程,我们称之为“剪裁”。
剪裁的一般原则如下:
1:初态可以略写。
2:尾态可以略写甚至省掉不写。
3:原因的部分一般详写。
4:事的重点一般在事的“经过”中,所以,经过是应当详写的,而经过中最能表现重点的那个行为应当描写。
5:一般来说,对话和动作都应当详写。但无关的或关系不大的要省掉不写。
所谓的重点突出,也就是主次分明,也就是有详有略。三个词的意思是一样的。
注意,如果不讲中心思想,那么,所谓的重点突出的“重点”,是指事的本来“重点”。
我们之所以在小学教材中要讲到剪裁,是因为小学的记事文中涉及到了一些略写句,所以讲一下,以方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并不要求小学生会剪裁,也不要求小学的记事文做到有详有略、重点突出。
第一课
一:原生态记事文分析。
在原生态的记事文中,所有的句子都是行为句吗?
二:例子。
关门
一天下午,老师在教室里批改作业。改着改着,他听见一阵“叽叽喳喳”的嘈杂声,觉得很烦,转头一看,看见门开着,想:太吵了,我要关门。
他放下笔,站起来,走到门边,关上门,教室里安静了。他走回座位,坐下来,拿起笔,继续批改作业。
这是一篇原生态记事文。
我们讨论一下本文中的句子。
在文中,所有的黑字的句子都是行为句。
但是,字是彩色的四个句子就不是行为句了。
“一天下午”,这是时间句。
“改着改着”,这是过渡词。在本文中,这个渡词也是讲时间的。有的时候,过渡词可能是讲地点的句子。
“老师在教室里批改作业”这一句讲《关门》的初态。这一句是略写句。老师批改作业,实际上是一件事,甚至是一件复杂的事,更甚至是一个事件。所以,它是略写句。
“继续批改作业”是事的尾态,也是略写句。
想一想,老师批改作业,他批了一本又一本,好像是在重复地做着一件事。但是,每批一本作业,又可以有一些不同于批其它本作业的细节。而批一本作业,又何止是一件简单的事,更可能是复杂的事,是一个事件。批数学作业,就是批几道题,每批一道题算是一件事,那批五道题就是五件事,所以,批一本作业,就不是一件事,而是一个事件——由几件事组成的。而批改一道题就是一件简单的事吗?也不一定,也可能是一件复杂的事,老师批改每一道题,都可能发生不同的意外,出现不同的细节。所以,“老师在教室里批改作业”可能是一件简单的事,也可能是一件复杂的事,也可能是一个事件,也可能是一个多重的复杂的事件——也就是一个大事件可以分解成几个小事件。
事件是由几件有联系的事组成的,可以分成重复式事件或不重复式事件。批改作业是重复式事件。
实际上,“关门”是老师做“批作业”这个事件中发生的一个小插曲,一件事,一件偶然发生的简单的事。
由此可见,在一篇记事文中,哪怕是原生态的记事文中,也不是只有行为句,还有介绍时间地点的句子,还有略写句。实际上,没有任何一篇记事文章只有行为句。
第二课
一:记事文的剪裁。
我们目前所写的记事文,叫原生态记事文。这样的记事文有个重大的缺点,就是罗嗦。罗嗦的实质是重点不突出所导致的内容不简洁。
为了让记事文达到不罗嗦,内容简洁,就要剪裁,做到有详有略、重点突出。
二:例子。
关门
一天下午,老师在教室里批改作业。改着改着,他听见一阵“叽叽喳喳”的嘈杂声,觉得很烦,转头一看,看见门开着,想:太吵了,我要关门。
他放下笔,站起来,走到门边,关上门,教室里安静了。他走回座位,坐下来,拿起笔,继续批改作业。
这篇《关门》的记事文,内容是原生态的,因此,我们需要进行剪裁,使它重点突出,内容变得简洁明了。
首先,我们要确定这件事的重点在哪里。重点在哪里呢?题目讲的清清楚楚,就是“关门”。和“关门”有关系的,就详写,没有多少关系或没关系的,就略写或省掉不写。
本文的重点就是“关门”中的那个“关”字。
关门
一天下午,老师在教室里批改作业。改着改着,他听见一阵“叽叽喳喳”的嘈杂声,觉得很烦,转头一看,看见门开着,想:太吵了,我要关门。
他放下笔,站起来,走到门边,关上门,教室里安静了。他走回座位,坐下来,拿起笔,继续批改作业。
在文章中,红字的各个行为,如“放下笔”、“走回座位,坐下来,拿起笔,”等,是不重要的,可以省掉不写,桃红字呢?如“转头一看”可写可不写。
其次,在本文中,最重要的一句是“关上门”,这一句本身就是一个动作句,是详写,但是,这还不足,我们还要描写。这个动作句怎么描写呢?就是将这个动作进一步分解成五个更细腻的行为:
伸出手,抓住门把手,一推,只听啪的一声,(看见)门关上了,
最后,我们写出剪裁后的记事文《关门》
关门
一天下午,老师在教室里批改作业。改着改着,他听见一阵“叽叽喳喳”的嘈杂声,觉得很烦,转头一看,看见门开着,想:太吵了,我要关门。
他站起来,走到门边,伸出手,抓住门把手,一推,只听啪的一声,门关上了,教室里安静了。他继续批改作业。
评论:这样写出的记事文《关门》,要比原来的质量高,除了保持了内容完整,具体形象之外,还做到了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剪裁,不光是收缩裁掉一些内容,同时,也要扩展一些内容。
本文只涉及到了详写、描写、省掉不写。事的正文部分没有略写,但初态与尾态都是略写。
第三课
一:剪裁。
当一个行为由详写变成描写时,则变成了一个细节。
二:例子。
1:原文。
倒水
一天下午,小明在家里看电视。看着看着,他看见电视剧里的一个人物喝着茶,觉得渴了,想:我要倒杯水喝。
他站起来,走到饮水机前,拿起一个杯子,倒了大半杯水。他拿起杯子,喝了一大口水,觉得不渴了。他放下杯子,走回座位,坐下来,继续看电视。
2:分析。
这是一篇原生态的记事文,内容完整、形象具体,但重点不突出。
这篇文章的重点在题目上表现得很清楚,就是“倒”。所以和“倒”的关系密切的就是重点内容,要详写,甚至描写;与“倒”的关系不大的就略写或省掉不写。
A:时间句子不变。
B:初态一般略写,而本文的初态正是略写句,所以不变。
C:原因一般详写,而本文的原因正是详写,所以不变。
D:请注意想句,想句的内容一定要和题目对应。题目是“倒水”,想句里就是“我要倒水”。
E:“经过+结果”要详写。在这里,没有对话,只有“做”。“做”本是详写,所以,不变。但是,其中最能表现“倒”的动作应当描写,这个动作是“倒了大半杯水”,描写成“拧开水龙头,看见水哗哗哗地流进杯子里。过了一会儿,他看见杯子里的水要满了,就拧上水龙头,水停了。”
F:尾态略写,所以,三个动作省掉不写。
倒水
一天下午,小明在家里看电视。看着看着,他看见电视里的一个人物喝着茶,就觉得渴了,想:我要倒杯水喝。
他站起来,走到饮水机前,拿起一个杯子,放在冷水水龙头下,倒了大半杯水。他拿起杯子,喝了一大口水,觉得不渴了。他放下杯子,走回座位,坐下来,继续看电视。
重体字描写,红字省掉不写。
即:
倒水
一天下午,小明在家里看电视。看着看着,他看见电视里的一个人物喝着茶,就觉得渴了,想:我要倒杯水喝。
他走到饮水机前,拿起一个杯子,放在冷水水龙头下,拧开水龙头,看见水哗哗哗地流进杯子里。过了一会儿,他看见杯子里的水要满了,就拧上水龙头,水停了。他拿起杯子,喝了一口水,觉得不渴了。他继续看电视。
4:说明:这篇《倒水》是一篇内容完整、形象具体、重点突出的记事文。
另外,如果题目是“喝水”,那么重点是“喝”,也就是要描写“喝了一口水”这个动作了。而“倒了大半杯水”这个动作不重要,详写即可。
喝水
一天下午,小明在家里看电视。看着看着,他看见电视里的一个人物喝着茶,就觉得渴了,想:我要倒杯水喝。
他走到饮水机前,拿起一个杯子,放在冷水水龙头下,倒了大半杯水,把杯口放在下唇上,嘴一张,头一仰,手一抬杯底,水就流进了嘴里,然后“咕嘟”一声把水咽下喉咙,觉得不渴了。他继续看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