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张居正改革失败后,明神宗就纵情声色,贪图享乐,大肆挥霍。他采集珠宝、重建三大殿、营建死后葬身的定陵,开支共达三四千万两白银,使得中央财政出现了严重的危机。神宗在位四十八年,由宦官代理朝政,宦官魏忠贤等遍置死党,与东林党相对立,党争异常激烈。阉党集团大搞政治迫害,冤杀无辜。阉党头目魏忠贤被称为“九千岁”,而神宗居然不闻不问。
天启七年(1627年),崇祯帝朱由检即位。他铲除了阉党,自己注意生活节俭,企图有一番作为。他勤奋从政,锐意求治,经常忙到深更半夜,为国事绞尽脑汁,费尽心血。但他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刚愎自用,听不得不同意见,往往让奸佞小人钻了空子。他急于求成,但往往欲速不达,诛杀了许多小有错误的文武官员,使百官人人自危。他找不到可以倚仗的人才,后来多疑善变,喜怒无常。
崇祯帝当政时,国势日危。他即位的时间比我国占据东北的皇太极为金国汗的时间还晚近一年。过去,明王朝对女真各部“分而治之”,后来女真各部统一起来,努尔哈赤于公元1616年建立后金,两年后以“七大恨”兴师伐明,明朝军队兵分四路计九万人马迎击后金兵,关键性的萨尔浒之战,明军惨败。后金得寸进尺,进逼辽、沈,以后连败明军。努尔哈赤迁都辽阳,1625年又迁都沈阳,改称盛京。明朝先后派熊廷弼、袁崇焕率大军出战,袁曾取得宁远大捷,但都不能从根本上解除东北危局。相反,继努尔哈赤之位的皇太极于1629年居然绕过山海关,从蒙古入长城,进围北京。袁崇焕入关急救,被皇太极行反间计,在宦官的怂恿下,崇祯帝不分青红皂白,竟然杀害了袁崇焕。皇太极稳据东北,于1636年改国号为“清”,改元崇德,改建州为满洲,改族名为满族,去汗号正式称帝。这表明,清统治者要与明王朝争夺全国最高统治权!
在民族斗争尖锐化时,阶级斗争又异常激烈。为了摆脱财政危机,政府的各种加派层出不穷。明政府以辽东战事为借口,于1618年向各地加派“辽饷”,前后三加,每亩加征九厘,以后又加派“剿饷”和“练饷”,总称“三饷加派”,年总额高达二千万两,为正赋的数倍。这样使得广大人民倾家荡产,陷于绝境。当时就有这样的描述:
旧征未完,新饷已催,额内难完,额外复急。村无吠犬,尚敲催追之门;树有啼鹃,尽洒鞭扑之血。黄埃赤地,乡乡几断炊烟;白骨青夜夜常闻鬼哭。
崇祯帝执政前,土地兼并就十分激烈。特别是藩王庄田,几遍全国,仅河南境内,就有八王,每王占田高达数千顷甚至有的达数万顷。神宗可以一次赐地四万顷,河南不足数,就找山东、湖广去借地。宦官和地主也大量占田。许多农民破产,被迫卖身为奴,称为“伴当”或“世仆”,一经纳契,世代不能脱身。豪强私设公堂,吊打租户,杀害庄佃,时有出现。当时可说是天灾人祸连年不断。从万历到崇祯,水旱、蝗虫、瘟疫几乎遍及全国,“饿殍满道,死者枕藉”。从万历以来,全国各地小规模的农民起义就不断发生。就在崇祯帝即位的那一年,明末农民大起义被陕西饥民拉开了序幕。
天启七年(1627年),陕西大旱,许多人家已揭不开锅,但澄城知县张斗耀仍然坐堂严催税赋。白水农民率领数百饥民冲击县衙,杀死张斗耀,拉开了大起义的序幕。崇祯元年(1628年),府谷有王嘉胤、安塞有高迎祥、宜川有王左挂、汉南有王大梁纷纷起义。明末农民战争的杰出领袖李自成和张献忠,也先后参加了起义队伍。
李自成(1606—1645年),本名鸿基,是陕西米脂县双泉堡李继迁寨人,出身农民。因家境贫寒,十几岁便给地主放羊做工。二十岁时,其父在贫病交加中死去。为葬父,他变卖了仅有的一点薄地。为了口,他到本县银川驿站喂马。不久当了甘肃的边兵,于崇祯二年发动兵变,率部众回陕西,后投奔闯王高迎祥,被高迎祥封为闯将。张献忠(1606—1646年),字秉吾,号敬轩,延安柳树涧人。出身贫苦,曾当边兵。崇祯三年率米脂十八寨起义,自号“八大王”。他们俩是明末起义军的两大领袖。
起义初期,起义军大多各自为战,斗争的目标局限于饥民就食,到处流动作战。王嘉胤、王自用先后牺牲,有的投降明朝。崇祯七年(1634年),明朝特设山西、陕西、河南、湖广、四川五省总督,“围剿”起义军。农民军各部为了避开明军的“围剿”,向陕南、湖广间的山区撤退,李自成所率部队误入兴安(今陕西安康)附近的车箱峡。该峡长四十里,两旁山势陡峭。前后峡口被明军封锁,又碰上大雨连绵四十天,弓矢湿烂脱落,马匹缺料死亡,处境非常危险。李自成采用部下顾君恩的诈降计,用财宝买通明朝五省总督陈奇瑜的左右,表示愿意投降。陈奇瑜派“安插官”押送出峡。农民军三万余人出了险地,一夜间杀死全部“安插官”,重又纵横于陕西、甘肃、河南三省。明朝“主抚”派将领陈奇瑜因此被革职充军,“主剿”派将领洪承畴充任总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