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读《倪焕之》

但或者《教育杂志》当初是要求叶绍钧做一篇和教育有关的“教育文艺”,所以《倪焕之》的前半部全是描写乡村教育,在全体上发生了头重脚轻的毛病。这在艺术的意味,不能不说是结构上的缺憾。并且也许有人因此而误会此书是专谈教育的。

“五卅”运动在本书中有一段正面的明显的描写。第二十二章的前半段写得颇有气色。倪焕之在此时是一个活动的角色了。但是接下的一章——二十三章,却用了倪焕之个人的感念来烘托出当时的情形,而不用正面的直接描写,在艺术上也不能讳言地是一个缺点。这使得文气松懈,很不合宜于当时那种紧张的场面。并且二十二章后半段的回叙,倒接在火剌剌地的正面描写下,也很能够妨碍了前半的气势。在此时的倪焕之,大概已经参加了什么政治的集团了罢。可是二十二章以后写倪焕之的行动都不曾很显明地反映出集团的背景,因而不免流于空浮的个人的活动,这也使得这篇小说的基调受了不小的损害。作者忙于职业的谋生,小说是偷闲写的,大概一章一章是间歇地作成的,因而在全般的结构上虽然还保持着一贯,而在局部的穿插上便不免有了罅隙。

最后一章写倪焕之死后的倪夫人金佩璋突然勇敢起来;这是作者信赖着“将来”的意识使他有这转笔,然而和第二十四章开头所描写的倪焕之感念中的金佩璋比照起来,便觉得结尾的金佩璋的忽变是稍稍突兀些了。从二十四章到最后一章,中间相隔一年多,而又是极变幻的一年多,所以金佩璋思想的转变是可能的,但是作者并没在二十四章以后说起金佩璋的动静,却在结尾蓦地一转,好像一个人思想的转变是“奇迹”似的骤然可以降临的,也就失之于太匆忙了。

所以就故事的发展而言,就人物的性格的发展而言,《倪焕之》的前半部都比后半部写得精密。在前半部,我们看见倪焕之是在定型的环境中活动;在后半部,我们便觉得倪焕之只在一张彩色的布景前移动,常常要起空浮的不很实在的印象。又在人物描写上,前半部的倪焕之,蒋冰如,金佩璋,都是立体的人物,可是到了后半部,便连主人公倪焕之也成为平面的纸片一样的人物,匆匆地在布景前移动罢了。因此后半部的故事的性质虽然紧张得多,但反不及前半部那样能够给我们以深厚的印象。大概那时作者是急于要完篇,下笔时已经没有写前半部时那样周详审度踌躇满志的心情;而《教育杂志》一年十二期的结束也已逼近,事实上不能容许作者慢慢地推敲,怕也是一个原因罢。

我以为批评一篇小说是不应该枝枝节节地用自己的尺度去任意衡量。一篇小说的艺术上的功夫,最好让每个读者自己去领受。所以上文云云,至多不过是我读后的印象——关于《倪焕之》的艺术上的印象。我的注意点并不在此。我的注意点,除了上文已经说过“有意识地描写‘五四’对于某个人有怎样的影响,并且他又怎样地经过了‘五卅’而到现在这所谓第四期的前夜”这一点而外,还有该小说的“时代性”。现在请就此后一端再说几句话。

一篇小说之有无时代性,并不能仅仅以是否描写到时代空气为满足;连时代空气都表现不出的作品,即使写得很美丽,只不过成为资产阶级文艺的玩意儿。所谓时代性,我以为,在表现了时代空气而外,还应该有两个要义:一是时代给与人们以怎样的影响,二是人们的集团的活力又怎样地将时代推进了新方向,换言之,即是怎样地催促历史进入了必然的新时代,再换一句说,即是怎样地由于人们的集团的活动而及早实现了历史的必然。在这样的意义下,方是现代的新写实派文学所要表现的时代性!

我们现在再看《倪焕之》这部小说是否具有这样意义的时代性。

时代的空气,不用说是已经表现了的。虽然主人公在小学教员时代是确信着“一切希望悬于教育”,但“五四”以后他对于专谈教育的怀疑以及所感到的寂寞,也差不多近于我在上文所说的“五四”以后弥漫在知识界中间的彷徨苦闷了。其次,时代给与人们的影响,在倪焕之身上也有了鲜明的表现。谁也不能否认倪焕之是受了时代潮流的激荡而始从教育到群众运动,从自由主义到集团主义的。但是倪焕之究竟是脆弱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时代推动他前进,他却并不能很坚实地成为推进时代的社会活力的一点滴。他虽然说“我们应该把历史的轮子推动,让它转得较平常为快”;可是他实在对于历史的轮子以及如何推动这历史的轮子使它更快,两者都没有明了的观念。所以他在那革命局面极紧张的时期所鳃鳃过虑者是“学生们停下了课,也不打算几时让他们开学”,而且因此竟感到了幻灭。所以他在局面突变以后,便回复到十几年前独个儿上酒店买一痛醉的现象了。所以他在临终的昏迷中看见了运动铁椎穿青布衫露胸的人终于被压在乱石底下,像一堆烧残的枯炭,而他对于此的解答是“这时没有你的分!”所以他即使有迷惘中的将来的希望,也只是看见了妻和子,并没看见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