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中华圣贤经典——仁-第一章 为仁由己:重视自己的内心修养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有值得我学习的老师。我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对他们的缺点,参照自己的情况加以改正。”

国学链接:孔子的老师

据记载:孔子问礼于老聃(老子)、访乐于苌弘、问官制于郯子、学琴于师襄,甚至还向七岁的项橐学习过(《史记·甘茂传》)。这便是孔子成为当时大学问家的原因。

诸子之言:

通过解读这句几乎是家喻户晓的话,不难看出孔子自觉提高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提高修养的精神。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与不善,自身都能提高。

唐代韩愈那篇著名的《师说》里也说:“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就是孔子的学习状况。

朱熹说:“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恶,则我从其善而改其恶焉,是二人者皆我师也。”朱子引尹氏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则善恶皆我之师,进善其有穷乎?”皆有此意。

延伸思辨:以不善者为师

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受到后代知识分子的极力赞赏。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我们一定要用开放、包容的心态去看待一切,不能固执己见,以封闭的、狭隘的心态看待不同的观点和新的东西。只有做到这两点,才可能通过理性的比较做出恰当的选择,然后才能实现“择其善者而从之”。

“三人行,必有我师”和“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态度和精神,也体现了与人相处的一个重要原则。随时注意学习他人的长处,随时对他人的缺点引以为戒,自然就会多看他人的长处,与人为善,待人宽而责己严。这不仅是修炼、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径,也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

精彩典故:

叔山无趾

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很多人都追随孔子想拜他为师。鲁国有个名叫叔山无趾的人,他因为违犯了法律而被砍掉了一只脚,他遇见孔子以后也一直跟在孔子的后面,要见孔子并想拜孔子为师。

他见到孔子以后,孔子说:“你做事不谨慎,已经因为犯罪被砍掉了一只脚,即使你现在找到我也补救不了,有什么用呢?”

叔山无趾回答说:“我只是因为不明白事理,所以才会失去脚。现在我找到你,是因为还有比脚更为尊贵的东西存在,我要保全它。天没有覆盖不到的地方,万物都被地所承载,我本来把夫子当成天地,但没有想到夫子您是这样的态度!”

孔子听后,非常惭愧地对叔山无趾说:“我孔丘实在浅薄,先生怎么不坐下来呢?请您把您知道的道理都讲出来,我会非常认真地听,诚恳地向您学习。”

但是叔山无趾没有理会孔子就走了。

孔子就对弟子们说:“我今天竟然犯了这样大的错误,怎么能根据一个人以前的善恶来判断他的为人呢?像叔山无趾这样因为犯错而断了一只脚的人,都还努力求学以弥补以前的错误,何况是没有过错的人呢!我们一定要记住,即便只有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也一定有人可以做我们的老师,要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点,把他们的缺点当做自己的借鉴,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不断地进步。”

吾不如老农

诸葛亮年轻时曾在当时还是荒山野岭的隆中定居,结草为庐、开山为田,过着躬耕陇亩、博览群书、游学访友的生活。

春风化雨,万物更新。转眼之间,麦浪翻滚,诸葛亮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他叫全家做好明日开镰的准备。

第二天一早,太阳还没出来,诸葛亮兄弟二人已把麦子放倒了一大片。当火辣辣的太阳冒出来时,诸葛均已是满身大汗,禁不住道:“好热的天啊!二哥,还是歇会儿再割吧!”

诸葛亮边割边道:“小弟,你我还是一鼓作气,趁今日天气好割完了再歇吧!”

这时,一个老农夫挑着一担斗笠从田边经过,不由好奇地望着这两个年轻人,忍不住叫道:“喂——割麦的小哥,开镰也不看天气,今天哪能割麦!”

诸葛亮听老农夫这么一嚷,抬起头看了看天,然后不解地问道:“老伯,您老怎么啦,这天气不是很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