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中华圣贤经典——仁-第一章 为仁由己:重视自己的内心修养

2.学而不厌,最大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译文: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来说能有什么困难呢?”

国学链接:“何有于我哉?”的两种解读

何有:古代常用语,有二义:一是“有什么”,意思是没有什么了;二是“不难”。此处取后者,“何有于我哉”译为“这对我有什么难呢?”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对我来说,除了这些还有什么呢?”

诸子之言:

南怀瑾先生说:“默而识之”,学问要靠学习知识来掌握,这里的“识”在古代文字中是与“志、记”字通用,所以“默而识之”这句话就是说:做学问要宁静,不可心存外务,更不可力求表现,要默默然领会在心,这是最要紧的。“学而不厌”从字面理解是做学问的志趣永远不厌倦,这在文章上读起来很容易了解,乍看起来没有什么了不起,但深深体会一下,孔子的智慧就在这里。虽然非常平凡,但要知道世界上最伟大的就是平凡,能安于平凡是很难的。

据《孟子·公孙丑上》记载,子贡曾经问孔子说:“老师您称得上是圣人了吗?”孔子回答说:“圣人可称不上。我不过是学不厌而教不倦罢了。”子贡说:“学不厌是智,教不倦是仁。智仁兼备,老师您的确是圣人了啊!”可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确不是我们一般人容易做到的。智仁兼备的圣人毕竟是凤毛麟角,千百年难遇一个的啊!孔子由于卓越的教学实践,在弟子中享有崇高的威信,有的门人,如子贡等对他搞个人崇拜,认为他是“天纵之圣”,即天生的圣人。对此,孔子是感到不安的,他声明自己不是圣人,“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吾非生而知之者”。此外,有时谈到自己,主要是提好学。这段话除了谈自己“学而不厌”外,还加了两条:“默而识之”和“诲人不倦”。正是这样,孔子才成为了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并赢得弟子们的由衷爱戴。

延伸思辨:学无止境

孔子的这句名言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个形象:一个孜孜不倦的读书人,一个勤勤恳恳的教育者。“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早已成为人们所熟知的名言,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直至今天,孔子这句话,对我们的学习和为人处世仍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学无止境,不能满足于一知半解,必须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做到活到老,学到老,方能互补深入,融会贯通。

所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就是说知识学得越多,就会觉得自己越浅薄,自己懂的东西实在太少,自己需要去读去学的东西真是太多太多了。相反,书读得少的人往往以为自己已经差不多了,自己懂得不少了,殊不知知识的海洋是无穷无尽的。

有一位年轻人,跟着一位老玉匠学手艺。几年过去了,他已能雕出许多附带精美花饰的玉器。这时,他认为自己已经学得差不多了,便向师傅提出出师。师傅听了未置可否,只是对他说:“你去把那个最大的木桶提过来,把它装满石头。”

他很快就把石头装了进去,师傅问他:“都装满了吗?”他点了点头,说:“都装满了。”师傅又指了指不远处的一堆沙说:“那你再把那些沙子装进去,看还能不能装得下。”

他拿着沙子往桶里倒,沙子果然顺着石头的缝隙漏了进去。这时,师傅又问他:“这回真的倒满了?”他自信地答:“真的装满了。”

师傅不再言语,转身走进房子,舀出一瓢水,说:“那你试着把水倒进去吧。”他接过水瓢,慢慢地把水倒进了水桶,水很快就渗了进去。

他若有所悟。良久,他满脸惭愧地对师傅说:“师傅,我不走了。”

我们的人生也是一只桶,你永远也装不满它。只有不断地往里装填新的东西,生活才会更加充实、丰富。

古今中外,那些成功人士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这和他们深知“学海无涯”、绝不自满有着很大的关系。正是因为他们不满,才能够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以求地探索,才会最终获得世人的认可。

精彩典故:

师旷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