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伊始,树上长出的嫩叶颜色近乎一样,形状也差不多。在人生的最初几年里,我们也都是彼此相似,一派和睦。然而,随着青春期的到来,我们开始变得不同。就好像一个圆周的半径范围,我们越往前走,产生的分离就越大。
我们人生的前半段所拥有的优势,远甚于后半段。青年时期正是前半段的剩余部分,由于对幸福的渴望,而使得自己遭遇重重困苦;此时人们似乎觉得在自己的人生路途上一定可以遇到“幸福”,但最后这一希望却总是失败,因此怨恨满腹。有一种幸福的幻影浮动在我们眼前,这种模糊的未来幸福诞生在梦想中,由空想构成。我们想要寻求它的实体,只是徒然。不管是怎样的处境,一般的年轻人都会对现实不满,因为全然不能达到他原来的期望,他将此完全归罪于自己一生初始的情况。究其原因,实际上是因为他刚刚才体验到人生到处充满空虚和痛苦。
诗 样 人 生
如果在一个年轻人的早期教养中能除去这一观念——“世界对我们是宽宏大量的”——那将对他大有好处;可是教育的一般结果都是使这一妄念加强,我们对人生的初始观念,通常并非出自生活实际,而是来源于小说。
在我们春光明媚的青春时代,人生的诗歌将一副壮阔的景色展现在我们面前,于是我们奋不顾身,热切地要看到它实现。我们简直是在期望能把彩虹抓在手里!年轻人对他的事业预期就像是有趣的浪漫,其中就隐藏着我一直在叙述的失望的胚芽。正因为这些景象是空想的,并不真实,所以它们才显得如此可爱。在远远观望它们的时候,我们是在一个自足的,纯知识的领域当中,真实人生中的那些熙攘和纷争都不存在。而一旦要实现这些想象,也就是将其定为意志的目标,必然会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我们可以用一幅刺绣来比喻人生,在前半生我们所看到的是刺绣的正面,后半生所看到的是反面。反面不如正面那么漂亮,但是却更具有教导作用,从反面,我们能看到丝线是如何绣在一起的。
真实的痛苦
如果说我们的前半生,主要是在渴望幸福但却从未获得满足,那么我们的后半生就是担心自己遭遇不幸。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有所了解,一切幸福本质上都是梦幻似的,只有痛苦才是真实的。因此,在年长的时候,我们(或是我们当中较为明智的)会少去追逐快乐,而将重心转向消除此生的一切痛苦,以巩固我们的地位。或许,这样说也行:年轻时,我们善于默默承受痛苦;而年老时,对于“不幸”,我们比较能够阻挡它的到来。
心态的改变
年轻的时候,听到门铃响,我们总是很开心,会想:呵,肯定有什么好事。到了后一阶段,快乐的情绪却远远少于沮丧,我会这样想:我该怎么办哪?老天,求求你帮帮我吧!任何人,只要是稍有才能或杰出之士,都会有相似的情绪急转。正因为如此,他们不能说是真正属于这个世界,根据优越的程度不同,他们或多或少地都会有些与世隔绝之感。在青年时期,他们感觉自己被世界遗弃,而后来,他们觉得自己好似已从这个世界逃离。前一种感觉是出于愚昧,故而并不愉快;而后来感觉却与此相反,因为此时,他们已洞悉世界的真相。
后半生与前半生比起来,就如同一个音乐乐段的后一部分一样,那些热切的渴望已经有所降低,而更多的安谧和宁静被展现出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呢?只因为在年轻时,我们幻想世间的幸福和欢乐多的是,只是不好碰到而已;到了年老,我们会发现事情并非如我们所想象。在面对这个问题时,我们是完全平静的,只是尽力享受当下,甚至只是为一些小事,我们也会高兴不已。
我们年轻的时候会想象,人生中最重要的事件,以及那些扮演重要角色的人物,都会在号鼓齐鸣的情形下登场;当我们老了,再去回首往事之时,却发觉他们的到来都是悄无声息,就像从边门溜进来一样,几乎没有被觉察。
视 野 明 晰
“视野明晰”是人生阅历为我们带来的主要结果。它标志着我们的成熟,同时也使得这个世界看起来是如此不同于我们青少年时期末所见到的。到这个时候,我们才把事情看得很平常普通,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接受它。但是年轻的时候不一样,那时在我们眼里出现的是一个梦幻的世界,它是由我们心中的奇思异想、从前人继承来的偏见,还包括奇异的妄想拼凑而成的。我们没有看到真实的世界,或者说,出现在我们眼中的景象是扭曲的。使我们从大脑的幻想,也就是从年轻时所得的错误观念中解放出来,这是经验要做的头一件事。
最佳的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