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来啦(来自 180.120.226.*)于 2016-2-18 23:34:43
1.第一段通过一段排比举例点出中心论点用古致今,以今致后 。
2.第二段通过实例论述用古致今,以今致后是什么
3.第三、四段通过举例论述应该怎么做才是正确的用古致今,以今致后 。
4.第五段紧扣社会现实论述为什么要用古致今,以今致后 。
5.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回扣中心立意。
内容项:文章进行了多处恰当的举例,但缺少逻辑说理。中心明确,思想健康,立意丰满,综合评价二类上20分。
表达项:总体结构完整,语言通顺。二类上20分。
发展等级:立意正确,丰富,发展项二类上8分。
(696)
愤怒的黄鸡 于 2016-3-5 14:33:00回复如下:
(奖给发言者 分)
谢谢~
你好我来啦(来自 61.142.75.*)于 2016-2-14 0:59:46
前半部分,指到“才能创造出有益的价值来”为止,都很好,怎么看都挑不出什么毛病来,论证有力,条理清晰,不是虚夸,至少本渣渣看来,担得起。
后面……就不知道在扯什么东西了。生硬地在往标题的意思上套?缺少论据,更缺少论证的思路啊,没有更进一步呢。
再看一眼,发现我说的“后面”只有三段……(PS:加上“而非有害”,个人读得这里的时候觉得很拖沓,去掉更简单,更掷地有声。)但这三段,如果写得出彩,这篇文会很不一样。让人感到前面都是铺垫,到了这儿突然见到了期待已久的大瀑布一样,你说阅卷老师会不会激动?
“如今在文化生活的领域上,人类正是面临着挑战,最辉煌的时代分明不再今日,对于文化,我们大多数人的态度,如则极度惶恐,如则毫无惶恐,正是在这种时候,我们才更应该‘善’用。”
除了看见“文化”两个字,知道和材料有关联了,其他不解。
Hmm其实对于古代的优秀文化,今人有这么几个比较典型的态度:
1.崇尚古典,希望回到以前那个从善如流的盛世
2.也很尊重古代的文化,但认为世事变迁,今人已经很难达到古人那个境界了,持比较消极的态度
3.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糅合在一起,以一种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大家接受。一个比较近的例子,春晚谭维维和老民间艺术家的淮阴老腔那个节目。
4.知之甚少,随大流、硬着头皮地去了解“国学”
再来说一下材料的应用。其实到了后面如果不知道要怎么升华了,回到“材料”来,也是很好的。就像是漫谈了古今之后再去回答最初的问题,说服力一下子就有了。
钱先生那句话的潜意思莫不是:宋人有幸,多了一种文体可写,少了走弯路的尝试和艰辛的开拓,甚至避免了错失的遗憾;宋人不幸,好诗都让前人写绝了,想写更好的,一是费劲,二就我们现在看,还有什么盖得住唐诗的风貌?但是很容易想到一点,那就是,宋人也是相当争气的啊。谁又能盖得住宋词里的才情呢?词和诗之间,是怎样的承接关系?词的出现和宋朝当时设都江南、过了好一段太平日子有什么关系?打住,我的脑洞就开到这儿了╮(╯▽╰)╭给你提供一些思路吧。
除了再回溯材料,我觉得我更期待的是,作者谋篇布局的时候就高上一筹。看一些优秀的课堂作文,是越往后看越觉得深刻有致,我觉得这应该归功于作者的“确有话说”。如果只是为了好看,为了填满答题卡,最多写到600字就词穷了,达不到那种一气呵成、毫不拖沓的爽。
另外两点,只是我的看法给作者参考:
1.“之”字出现的太多,又不是古文……现代人,说现代的话嘛。用别的词代替不会俗,会更平实嗯。
2.溯往史,照古今。
以这个为例,回溯,联想到历史长河……照古今,联想到以史为鉴。。把两个比喻放在一起,我不管看啥文总觉得有点怪怪的……噫或许这叫博喻=_=我们可以再讨论。。
语言上,粗看没有什么问题。要经得细看的话,还可以再打磨哟。
打分:俺找不到那个打分标准惹QAQ先看别人怎么打咯。看我写了那么多就知道分数肯定不会差哈。
代号:727
愤怒的黄鸡 于 2016-2-14 16:43:00回复如下:
(奖给发言者 5 分)
谢谢谢谢,写了这么长,都不知道怎么回复了,这篇是考试写的啦,写到后面时间有点紧就开始扯了,其实我写议论文一直没什么思路,我自己都觉得乱,但是每次老师给的分数还不低,古文用得多也是为了对老师胃口,然后那个“溯往史,照古今”是从范文里面摘过来的,也许用得不对~嗯我会好好琢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