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尧发于诸侯:尧从诸侯发迹。尧最初被封于唐,是一个诸侯,后来才成为帝王。
③舜兴虖深山:舜本是颛顼的后裔,但自五世祖穷蝉起都是平民,曾耕稼于历山,渔猎于雷泽,又曾入于深山大麓,烈风雷雨不迷,尧晚年使舜摄行天子政,尧死后舜继位为帝。故说舜兴乎深山,即舜从深山中兴起。
④盖:表示推测和总结的语气。有渐以致之:有逐渐以达到的原因。
⑤塞:堵住。
⑥掩:遮挡掩盖。
⑦这二句说:把小事全都做好了就可以变大,在微处谨慎就可以变得明显、显著。
⑧长日:漫长的日子。加益:增加。
⑨火销膏:火使油膏融化。
⑩唐、虞:即尧、舜。尧封于唐,舜号有虞氏,舜是他死后的谥号。令名:美名。可为悼惧:可悲、可怕。
“夫乐而不乱,复而不厌者,谓之道①。道者,万世亡敝②,敝者,道之失也。先王之道,必有偏而不起之处③,故政有眊而不行④,举其偏者以补其敝而已矣。三王之道,所祖不同,非其相反⑤,将以捄溢扶衰⑥,所遭之变然也⑦。故孔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乎⑧!’改正朔⑨,易服色⑩,以顺天命而已,其余尽循尧道,何更为哉(11)?故王者有改制之名,亡变道之实(12)。然夏尚忠,殷尚敬,周尚文者(13),所继之捄当用此也(14)。孔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15)。’此言百王之用,以此三者矣(16)。夏因于虞,而独不言所损益者(17),其道一而所上同也(18)。道之大原出于天(19),天不变,道亦不变,是以禹继舜,舜继尧,三圣相受而守一道(20),亡捄敝之政也,故不言其所损益也(21)。繇是观之(22),继治世者其道同,继乱世者其道变(23)。
【注释】
①乐:快乐。乱:不合乎礼义的行为都称为乱。复:重复。
②亡敝:无敝。
③偏而不起:偏失而没有做到。
④眊(音mào):视力不行,指看不到。
⑤祖:尊奉的宗旨。非其相反:不是道相反。
⑥捄(音jiù):即救。溢:超出。扶:助。
⑦遭:遇。变:事势的变化。然:这样。
⑧此句出自《论语·卫灵公》篇。是说无为而治的人,大概就是舜吧。
⑨正朔:每年的正月及每月的朔(初一)日。夏的正月为夏历正月,商朝为十二月,周为十一月,秦为十月。朔即月亮从生光至全黑的一个周期的第一天,古代以这一天作为每月的开始,称为朔。
⑩易:改变。服色:各种器物所尊贵的颜色,如秦尚黑,这由每个朝代属于五德终始中的五德之色来定。如秦属水德,所以尚黑色,周属火德,则尚赤色。每个朝代因所属五德不同,所以都要易服色。
(11)尽循尧道:全都遵循尧时的道。何更为哉:哪里要改变做法呢。
(12)亡:无。
(13)这三句说:夏朝崇尚忠,商朝崇尚敬,周朝崇尚文。
(14)捄当用此:后一个王朝为了补救上一王朝崇尚的不足,自然应当用这种改变崇尚的办法。
(15)此段引文出自《论语·为政》篇,意思是说:商继承了夏代的制度,它所改变的东西是可以知道的,周继承了商代的制度,它所改变的东西是可以知道的,如果有人在周代之后继续为王,就是过了一百代人,它的制度有哪些改变也是可以知道的。因,继承。
(16)这句说:一百个王朝的帝王的制度,都只能用夏、商、周三代的制度。
(17)因于虞:继承于虞舜。独不言所损益:独独不说夏对舜的制度有什么损益改变。
(18)道一而所上同:道是一样的而所崇尚的也相同。
(19)大原:最大的根源。天:古人认为整个自然界都是天,天是在人之上的客观存在,人要受天的控制,而道不过是受天所控制的万事万物的根本道理而已。所以天不变的话,由天所决定的道也是不会变的。人只能顺着这个道来做事,包括治理天下。
(20)三圣:尧、舜、禹。相受:相互继承传受。一道:一个道。
(21)这句说:没有救敝的国政,是指其政不需要救敝,这是说夏、商、周三代就需要救敝,而其前的三圣在相继之中不需要救敝,所以三圣时不说有什么损益。
(22)繇是观之:由此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