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大学-新安朱熹序

  【译文】

《大学》这部书,是古代大学用来教书育人的法则。上天自从创造人类以来,就无不赋予他们仁、义、礼、智的品性。然而个人所禀赋的气质并不是整齐划一的,所以不是每个人都能够知道这些品性的本质内涵并会努力去保全它。一旦有通达明智且能够尽力发展良好品性的人出现在众人之间,那么,上天必定会任命他为万民的君主、师长,让他治理天下、教育人民,从而恢复他们的本性。这就是伏羲、神农、黄帝、尧、舜为什么继承天命,建立法则,并且设立司徒、典乐之类的官职的原因。

  在夏、商、周三代兴盛时,教育的各项制度逐渐完备,王宫、国都以及闾巷,无不设立学校。长到八岁,上自王公贵族,下至平民子弟,一概进入小学学习。学校教他们洒扫、应答、进退的礼节,礼仪、音乐、射箭、驾车、识字、算术等文化知识及技能。到了十五岁,从君王的太子及其他儿子,到公、卿、大夫、太子的嫡子,以及平民中的优秀人才,都进入大学,这里教他们研究事理、端正心术、修养品性和管治国家的方法。这就是学校教育为什么有大、小学不同划分标准的原因。

  学校的设置如此普遍,教授的方法和次序、规则条目又这么详细。学校所教导的内容,又都是君王在日常实践中所得到的经验心得,而不是从人民的日常生活伦理之外去寻求,所以当时没有人不学习。而这些学习的人,没有谁不知道自己所具有的本性,以及应尽的本分,而努力学习的。这就是古代盛世,朝廷政治修明,民间风俗淳美,而后世远不能与之媲美的原因。

  等到周朝衰微,贤能圣明的君主不再出现,学校的制度不再推行,教化逐渐衰败,风俗随之颓废,当时即使像孔子那样的圣人,也得不到君师这样的地位来推行他们的政治教化,于是他特别仿效先王之法,讲诵传授,以教导后世之人。像《曲礼》《少仪》《内则》《弟子职》等篇,尽管都是小学的分支后裔,而《大学》这一篇,就是因为小学教育的成功,来彰显大学教育的圣明法度,对外有规模宏大的制度,对内则有详细分明的条目。孔子的三千名弟子,大概没有人不曾听说过孔子的讲说,而只有曾子得到真传,因此传述经传,借以阐明孔子的本意。到孟子去世后,《大学》的传授也就断绝了,尽管这本书还存在,但懂得的人已经很少了。

  从这以后,普通的儒生诵读记忆词句文章,所下的功夫远大于小学却没能收获成效;那些异端虚无寂灭的说教,他们的理论看似优于大学,却没有任何实用价值。其他权谋术数,一切以成就功名为目的的说教,以及形形色色的技能,都是用来蛊惑人心、阻塞仁义的,又纷纷杂出并流行于世,使得上位者不幸而不能听闻根本道理的要义,平民百姓不幸而不能蒙受修明政治的恩泽,晦暗不明,政教不行,这样沉重的社会弊病反复沉积,到了五代十国衰败的时候,更是败坏到了极点。

  天道以不断循环的方式运行着,有往有复。宋代道德兴盛,政治教化美好清明。于是出了河南程颢、程颐两位夫子,才有人接续孟子对于《大学》的传承。真正开始尊崇信奉《大学》并加以表彰,接着又为此书编定目次,阐发意旨,然后古代大学教书育人的方法,以及圣贤经传的宗旨,重新显扬于世。虽然我朱熹不够聪颖,也有幸从老师那里听闻程氏两夫子的学说。纵观两夫子所编定的书籍,不少已经散佚流失,于是不顾自己粗俗鄙陋,收集编刊,偶尔也私自穿插一些自己的见解,增补缺漏,等待后世学者的指正。我已深深明白自己的僭越失礼,无法开脱罪过,但是对于国家教化人民、改善风俗的用意,和学者修身养性、治理家国的方法,恐怕会小有裨益。

  淳熙己酉二月甲子,新安朱熹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