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谈“人物描写”

谈“人物描写”

第一个问题:创作先有主题呢?还是先有人物?

从主题的命义上讲,它是在人物之前就有了的。譬如打算描写社会现象中的这么一种现象,这么一个方面,当然包括我们对于这种现象的看法和见解,是先有这个主题,才来写的。可是事实上,在创作的过程中,构思的过程中,也不一定这么呆板。我们在构思过程或创作过程中,只想到主题,而没有想到人物,也是不会有的。譬如写抗战开始时的现象,一般是先有了对这种现象的见解和看法,这种现象自然不会是抽象,一定会连带到人物,虽不明显,总先有了几成影子;进一步把和那主题有连带关系的人物,更详细的分析起来,那么人物的影子在作家的脑子里就更加明显起来。不过也有些例外,先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人物在脑子里,再从这个人物的身上想出许多事情,再确定了主题。

所以在理论上讲起来,应该是主题在先。但实际上也不老是这样的。差不多在主题已经很成熟的时候,人物十之八九也已经有了。至少主要的人物已经有了七八成的样子。

第二个问题:重要人物与次要人物在描写上的比重怎样?

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的分别,有时也很为难。作品中写得很多的人物,不一定是主要人物,这要看这人物所经历的事情在故事的发展中是不是起主要的作用,如不起主要作用,那人物也就不是主要的了。次要的人物是为帮衬主要的人物而设的,他的动作是次要性的,他有附属的性质,一般说,他的动作当然要少,少到什么程度,要看个别情形,并没有一定的规则,写到已经够了的时候,当然就可以不再写了。

一个故事当然是描写一个人的,但不能只有一个主人公而没有陪衬的。譬如写一个有钱人家,当然要写到佣人,他们通常是拿来作衬托的,起着一种好像舞台上的小道具一样的作用,这是由作家事先布置好的。当然也有一些例外,他们可以只出现一下,譬如主人与客人在那儿谈天的时候,当差送茶来,这个当差可以连名字都没有,以后也不一定要出场。

我的意见,构思的时候应先有人物,然后想出故事,不是先有故事再想出人物来。要使故事服从于人物,不是使人物服从于故事。故事与人物应该是一种有机的配合,拿掉一点,就会损伤到全体。故事中不需要的人物,能省则最好省之,在故事发展中人物的描写也要顾到人与事的相称。在动手以前,作家应先有个布置,人物写得多或少,就可以此为标准。

第三个问题:有了创作动机后,如何收集整理材料?(即是说作家对于自己并不十分熟悉的人物,应如何去收集材料?)

这个问题应该反过来讲,不是先有创作的动机,再去收集材料,而是先来收集材料,然后在材料当中产生出创作的动机。

一个作家,在自己熟悉的生活圈子以外一定也时常与另外各种生活有接触,在他的生活圈子的边缘与其他各种生活的边缘相接触之点,就是他的所谓“观察”。这种观察,或者是有意的,或者并不。但因为那些生活他时常接触到,不论有意无意,对于这种不同的生活,他总有印象和看法,到了某一时期,想把它作为写作的材料的意思,就自然会起来,但在此时,往往会发现,平日的见闻还不够,观察还不够深刻,那时就要有意的再去收集观察。

用什么方法?你如果是有意的话,可以特地找这班人去谈,或者,你可以到这个生活圈子里去混一下。譬如有些作家,要写妓女,要写大赌场,便曾经“经验”一下的。

还有一种普通方法就是写札记。不论是体验或观察或耳闻,觉得有意思,就把它记下来。这样一点一点集得很多的时候,也有大用。

另外一种方法就是多读记载事实的报章刊物。譬如走私,我没有走过私,但是走私大概的情形,报上也许有记载的。不过如果把这些材料来写的话,那还不够,还要找这里面的人去谈。

第四个问题:典型性格是阶级性的,为什么果戈里将同阶级的人写成许多不同的性格?

典型性格是阶级性的,这句话有点问题,为什么呢?因为在“阶级性”这个术语以外,我们知道还有一个术语,就是“个性”。某一阶级有其典型的性格,这是不错的,但不能说同一阶级的人物的性格就像一个模子里铸出来似的彼此完全相同。

同属地主阶级,除思想意识相同而外,个性不一定相同,风头主义,浮而不实,或糊涂笼拢心无定见,这样的人并不是某一阶级的特产或专利品,由此又可知各阶级的人的性格也不是绝对不相同。

  • 下一篇 从思想到技巧
  • 上一篇 有意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