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说一下我的看法:
1.我在看到题目的时候,心理有两个预期,其一是以季节借物喻人,其二是以季节的转变暗示角色态度或状态的转变。而这个物候,想必是主人公“我”在与主要角色接触的过程中,对主要角色的行为而产生相应的变化,并随着变化而变化。但是当我通篇读完之后,我感觉“季节”这部分体现的可能过少,主要在于缺乏主人公“我”和“奶奶”的“季节”上。2.乍一看,“我”当是春季——冷暖不定,很符合小孩子乖张、喜怒无常的形象;母亲是夏季——文中多次描写,母亲的爱如夏日雷雨,母亲的性格也如这阵雨一般风风火火;奶奶是秋冬——老年人总该是迟暮的,且文中也暗示了奶奶是入秋病倒的。但我感觉,对母亲总像夏季雷雨的这一面文字的直白叙述有点过多了:虽然“我”对母亲的物候非常显著,可写道外婆那里似乎并没有凸显出外婆对母亲的物候。也许可以在这上面再丰富一些。如果让我来写,我的思路会体现在包容上,例如设计冲突:让母亲和她哥起的争执由奶奶来化解或是保护“我”。3.文章中物候(情绪接收方的态度)似乎不是重点,更多的是对气候(情绪释放方的态度)的描写,尤其在写到看望奶奶这一段十分突出。也许作者一开始没打算加这段戏码,或是在写这两个故事时中间时间隔了有些久了,读起来饱满度有较大差别。也许文章后半部分可以再打磨打磨。如果让我来写,想要写成物候的话,应当会着重于刻画人物态度的转变的转变——譬如“我”被雷阵雨惊吓、母亲“自古逢秋悲寂寥”、奶奶因春天的朝气而被温暖。设计冲突,产生转变。
山醴 于 2024-11-2 22:23:00回复如下:
(奖给发言者 5 分)
谢谢小散老师的评价!首先关于第三点,确实我当时写的时候太过匆忙,构思时间不如前半部分细致,看来以后需要花相同时间完成每一部分。其次,关于这篇文章,其实我更想叙述的是:在不可抗拒不能逆转的季节里,生物渐渐进化出适应它的形式,并总结出了生存的规律与法则。包括生活也是。季节我可能只是想表明自然规律,我更想展现的是物候(某种顺从与适应),可能描写得还不是很到位哈哈哈。在开头我因为日记被撬,隐私被侵犯想同母亲争吵,用季节作情绪推动,但母亲同样,如同季节使用了规律一样,用惯性的爱暂时平复了我的心情。后半段其实我原本是表达,我发现原来每一个人都有自己需要适应的季节,都慢慢进化出了个人的物候——结尾其实我删掉了一个情节,可能也影响了完整性:我在上半段曾强调日记只写了一页,其实是我知道父母总有一天会撬开它,只是我对父母的季节所总结出来的特征。于是我在很小的时候就进化出自己的物候:日记基本不写,要写也只写自己最委屈的那次,以后它们撬了也能看到。不过因为种种原因,这个结尾作废了,因此可能对主旨的表达也有了欠缺?总之感谢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