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冥剑(来自 119.0.197.*)于 2011-2-5 0:48:00
第一,你引用那句话想要表达什么呢?
那句话本意是对于学习的态度,经你衍生量力躬身亲为也可以说得过去。
但是,作为风灵作为朋友的立场上,他的道义就应该是帮助朋友不是么?就像你一样。
——
第二,你说得没错,是我忘了这种用法,无话可以说。
——
第三,看了你的话我特意去百度了一下,祢衡的故事也不过出自《三国演义》,我还当有什么我不知道的史料,既然如此我也不多说,就祢衡与刘表、黄祖二人之事做下评价。
刘表,与刘备同辈,在黄巾之乱后,以一纸文书和一介皇室书生之身,匹马入荆,与荆州蔡家联姻,进而在三年之内压制整个荆州。
但是,刘表没有响应曹操袁绍举出讨伐董卓的义旗,其心可昭。
黄祖,刘表手下数一数二的武将,坐拥江陵,射杀孙坚、耗死孙策,并与周瑜对峙数年,才死于甘宁的献计。
我问你,刘表坐拥荆北,压制荆南,而荆州一地是当时名士最多的地方,又因为战乱少,所以乱民流入较多。
刘表他坐拥一国之地,手下有文臣武将无数,他,想干什么?
黄祖杀害骂国贼曹操的祢衡,他又想干什么?
曹操为什么天下诸侯不送,专门把祢衡送给刘表?
——
第四,先圣,我自己主观认识是孔子。另外,你觉得庄子的《齐物论》中,“形固可使如槁木”和屈原的《渔夫》中“面容枯槁”,你觉得谁更像形容枯槁的出处?
——
PS:我是带着求学和批判的态度来认真地看你的文章,没想到你却如此…嗯…我觉得是藐视的态度来对待一个…“乐知之人”——这是我的个人感觉你可以不承认。
还有,现在我们学习的史料,在以前叫做《钦定二十四史》,史料,还需钦定,你做何感想?
或许,逻辑之差我应该收回,替换的,应该是“站在别人的立场想一想”比如说惹你生气的风灵,比如说来求教的我。
至于史料之错,可以忽略,因为祢衡的故事只出现在三国演义中,那不是史料。
古书之不记,我觉得还可以保留。
你觉得呢?
另附…多给我点分你会死啊!!
短暂的历史 于 2011-2-6 17:11:00回复如下:
(奖给发言者 4 分)
我重来不惮以藐视的眼光看人,只不过你给我加的“逻辑之差、史料之错、古书之不记”给我的感觉是在藐视我。我说的史书当然不是指《三国演义》,而是《三国志》。你所提的只不过是他人生的一部分而已。我指的先圣是指天人合一的先圣,孔子还算不上。至于“形容枯槁”,我引用的就是庄子中的典故,你知道典故是可以改造的。ps,我向来不主张片面看历史,祢衡这个人物我引用了很多次,有褒有贬,只不过为了反驳你所以你只看见了我对他的贬,我曾写过于一句“常怀祢衡刺”,足以见我对他的褒。你这一次的语气比上一次温和,所以我也温和一些,给你5分吧,不过分不够了,只有4分了。
铁血冥剑(来自 119.0.200.*)于 2011-2-1 21:23:00
·
尔言道义。孔子尝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
——
恕我思未及汝之所念,特来请教,二者有何联系?
(孔子曰成仁,孟子曰取义。)
·
夫君子之行也,能而不可以倚。
——
倚之何物?未出而省之,是为病句。
·
祢衡所以为灭者,非如是哉!
——
祢衡嫉恶如仇,死有清香,祢衡大骂奸臣,以仁、义、勇、智流芳后世,祢衡何作,当尔如此批判,是何道理?
·
先圣素心如玉而形容枯槁,故可以静。
——
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今1.9米以上,具体是196.8cm),人皆谓之「高人」而异之。何来形容枯槁一说?
·
小人无能而彰,若黔之鹿也,才尽则罢。
——
吾为黔人,只闻黔驴之穷,江郎才尽而已。
·
君之古文可圈可点之处不多,而为之改者,均为逻辑之差、史料之错、古书之不记也,往君勉,日后更胜。
短暂的历史 于 2011-2-4 13:12:00回复如下:
(奖给发言者 1 分)
1、“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的翻译是“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既然言及道义,自然当身体力行,引用这句话应该不算是什么逻辑问题,倒是你的逻辑有些问题。
2、“能而不可以倚”意思是“有能力却不可以倚靠(能力)”。又怎么算“未出而省之”?自己不懂罢了。
3、你就但看祢衡击鼓骂曹一事,便做出以下评价,你连他生平都不知,难怪会这样片面了,自己去了解一下他的生平吧。
4、“形容枯槁”语出《庄子.齐物论》,自己去读一读再看看自己的评价是否有误,顺便说一下,诸葛亮还没有达到我所说的圣人的境界。
5、我承认“鹿”是我打错了。
看来,你所说的“逻辑之差、史料之错、古书之不记”原来是说的你吧。往(望)君勉,日后更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