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莫高窟》
与许多文人一般,秋雨若关注某一处、某一事,往往是究本求源,再细致剖析。
莫高窟传说源于宗教,但它所蕴含的,已然超越了教义,幻化出生命中最实质但只能以艺术形式来表达的东西。
白日游览的旅人们,追随着不同程度的景深,光暗分明的壁像在喧闹中微笑,就立在眼前又仿佛远若天边。当日落了,天黑了,月皎洁的芒散落在安详的笑脸上,才能嗅见遥远的轻尘,像数百年前的星辉穿越光年道一声见。
黄泥、颜料、线条、造型……死物在活人手中,欲要展现自身的活力,这是与天神竞技的比赛,好惊人的胆量!
魏晋隋唐宋元,每个朝代的艺术家们,或烙下剑的狂野、墨的淋漓;或种养仙葩异妍,勾勒无边风月;或刹住惊缰野马,酝酿白发三千。
这些是活了一千年的生命,异于西欧孤零零处于“保护”之中的遗迹。就如一本美学鉴赏册,前人涂画一盏清莲,后辈凝刻一记霸气无俦的重拳,代代修补、完善,慢慢地又眨眼间发酵出了历史的风味。
站立于这面有欢笑、有吆喝、有歌吟、有诵颂的巨幕前,无论如何卓越的电影都要黯然失色,脑海中浮现的,是远古的记忆。
美的火焰蒸馏了宗教的玄秘、高超和洁净,能感受到它的人,是虔诚而纯朴的。所以当年的官员不理睬,所以现在朝圣的人很多。
奔放的生命在这所不起眼的土洞中流泻着,它与体味它的人构成了一个整体,能辈辈润泽,生生不息,这就是它存在的意义。
自由,是人性的最高追求。幻想家们与实干家们的大辩论在几个世纪中无声展开,终究还是无法被评判。但窄细的画笔与纤弱的双手,竟将一个甚至多个民族的脚印留在了历史长河湍流中,难道不值得敬佩?
飞天的后人,当撷取她的舞姿,才不致悠悠的琵琶声反弹着亘古的忧伤;威严的帝皇,投映在神佛嘴角边的影子,才不致跌落到尘埃里永世落寞。
传承,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是的,作为子孙,我们不能让他人吮了祖先的圣骨,再告诉你姓甚名谁。
文中所述一切,皆已在秋雨静夜独思的思绪中如潮翻涌,最后汇成点点灵犀,淌于素纸。他喜过之后总是忧,或许,这是一种文人的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