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即将面对人生中的重要关口,来自家长的有效辅助对他们尤为重要
在高考备考期间,考生交往的主要对象就是自己的家人。在这段时间里,家长该怎样配合孩子,助其顺利闯过高考关呢?这其中的学问可不少。本报记者特请华师一附中高级心理咨询专家尹邓安,为您支招——
考生家长如何面对孩子高考?
高考备考期间,家长应该以自身的乐观情绪,稳定的心态,细腻的方法,来感染、影响、激励、服务孩子,尤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满怀信心,相信孩子能取得好成绩
对孩子有信赖感,对他充满信心,他就没有来自家庭方面的压力。孩子心理的兴奋程度越高,积极向上的心绪就更容易受到激发,脑细胞兴奋加快,思维更敏捷,反应速度也快。如果有意无意地给孩子“加压”,左指责,右说教,就会增加他的烦躁情绪。
(2)对孩子的期望要合理,切忌唠叨
对子女的期望不要过高,应该实事求是、合情合理。期望过高,是形成考生考试焦虑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会增加考生在复习和考试时的困难感,也会让其遭受挫折的可能性更大,还会使家长感受失落的痛苦以及心理失衡。因此,不要对孩子说要考多少分,考什么学校。万一某一科考试失利,要鼓励他看清自己的优势所在,继续努力,勇往直前。
家长在孩子复习迎考期间,不要反复说“你要用功呀”、“你要考好呀”等似叮嘱又带几分警告意味的话。这样,会使孩子产生逆反或惧怕心理,背上过重的思想包袱。
(3)营造宽松、自然、愉快的家庭心理氛围
考生考前大多心情紧张,因此,不要在家里增添考试的紧张气氛,而要创造一个自然、宽松、平静的学习环境。这样,才能消除他们的疲劳,松弛他们紧张的神经,减轻大脑中的压抑感。在一种既轻松又愉快的家庭气氛中,考生的创造性思维会异常活跃,灵感往往产生在苦苦思索后的恬静气氛中。可让他吃饭时或休息时听听音乐,不要在孩子正在复习时轻手轻脚地走进他的房间,又送牛奶,又送水果,这样反而会加剧孩子紧张的心理,影响情绪。
学生学习求知的需要应建立在三个基础之上,即归属的需要、爱的需要和自尊的需要。按照这一理论,考生要有良好稳定的情绪,必须首先有一个和睦的家庭环境,坚决避免家庭纠纷。
(4)不要渲染考试的艰难和考试的后果
有些家长对孩子不断渲染考试的艰难,分析考不好的后果,这样会使孩子临场更恐惧、更压抑,从而抑制脑细胞的功能发挥,窒息了知识信号,造成不应有的概念混乱和遗忘。他担心“怯场”的感觉出现,而又不知不觉地把自己引入这一境地。
考好了的“许诺”或考不好“威胁”性语言,也会在无形中给孩子增加心理负担,使他容易患得患失、畏首畏尾。只要他不慌不忙,愉快轻松,扎实努力,就是成功的预兆。
(5)减少亲朋好友的互访
亲朋好友具有不同的知识、修养水平。他们的谈话不可能整齐划一地有利于考生良好心态的形成。有时,他们的好心关怀、劝慰、担心,反而会把孩子心绪搞乱,而且接待客人的嘈杂声音和杂乱的环境也不利于考生安心学习。
家长有哪些应考守则?
高考即将到来,建议家长做到“五要”“五不要”:
五要
一要情绪稳定。家长情绪稳定能形成感染、暗示等心理机制,有助于考生情绪稳定;家长情绪不稳定,心情紧张,则不利于考生良好心态的建立。
二要情绪愉快。家长对考生考试充满信心,家庭气氛好,都会对考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强化考生的自信心。
三要告诉考生只要尽力就行。这有利于减轻考生来自家长方面的压力,使他们轻轻松松上考场,认认真真做答卷。
四要搞好孩子的饮食卫生。按照科学的饮食规律,给孩子制定菜谱,使考生体力充沛、精神抖擞地参加高考。
五要做好必要的督促检查。对考生的考试用品、准考证等携带做必要的督促检查,对去考场的路线、赴考场时间做必要的提示。
五不要
一不要给孩子制定每门科目考试分数指标,否则就会给孩子加压。
二不要规定孩子考上什么大学。
三不要按自己的意愿强制孩子报志愿。否则易引起孩子敌对情绪,影响考试成绩。考试前夕及考试期间,家长最好不要和孩子谈报志愿的事。
四是如果孩子不同意送考最好不要送。送孩子上考场,不利于孩子考试信心的加强,反而增加考试的压力。
五不要在考试期间打听孩子考试情况,否则易引起孩子情绪波动。
如何帮助孩子调节心态?
调节过分紧张心理
高考是一种高水平的竞争,要在这场竞争中获胜,必然在心理上、生理上承受一定的压力和紧张。适度的压力和紧张对提高高考作题效率,充分发挥考试潜力是有益的。但是过分紧张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因此在高考前,一定要避免这种过分紧张的心理。
帮助孩子缓解紧张情绪,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A.鼓励法:对孩子踏实认真地学习要予以肯定,使孩子充分发现自己学习上的优势,对考试产生自信。这种鼓励赞扬不一定是学习上的,生活中的小事也可能让孩子振奋起来。当然,鼓励和赞扬要实事求是。
B.分散注意力法:家长和孩子聊聊天,出去散散步,或者有意识地让孩子做些家务,如整理自己的卧室、扫地、擦桌子等。
C.幽默法:家长可在饭桌上或孩子休息时讲一些幽默小品,或引导孩子讲述一些发生在他身边的愉快故事。这样,整个家庭心理氛围就会变得轻松活跃,可以调动孩子的积极情绪,缓解心理压力。
防止盲目自信
“考大学有什么难,我还能考不上?”是盲目自信的典型心态。有些考生凭着自己有点“实力”,脑子聪明,就盲目乐观。这种心理在部分“尖子生”或重点中学里并不少见。抱这种心态容易使人自我满足,裹足不前,不思进取,可能会影响高考中的发挥。
避免极度自卑
如果说对过于自信的考生要多泼点冷水以促其清醒,那么,对这些后进生,家长要多花点时间,多给一点关心和鼓励。
一些考生自感无考上大学的希望,从而自甘落后,不思进取。这些孩子应该以心理状态积极、健康的人为榜样。但榜样不应只是身边的,因为那样也容易使他更加没信心。榜样主要是指一些伟人年轻时如何克服困难的事迹。讲榜样要用激励性语言,如“我相信你会像他那样克服困难”,而不是指责式、唠叨式的。
如何避免“关怀强迫症”?
许多家长患有“关怀强迫症”,喜欢关怀别人,不去关心别人自己就难受。这种关怀、关心还强迫别人接受,以此来确立自己的人生价值,获得心理满足。这种病态心理的现象在高考考生家长中已不是个别的了。“关怀”或者“关心”别人,一直被认为是好的行为,一直是受社会嘉许的。人与人之间也需要互相关心和帮助。但是,如果一个人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关怀,使别人依赖于自己的关怀,这就是一种不健康的、对人与人的关系产生破坏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了。
但愿家长在关心孩子的过程中,清醒地认识自己的心理问题,让孩子在没有或少有强迫感的情况下成长,搞好复习,取得高考胜利。
常见的家长误区有哪些?
孩子越是临近考期,家长越应注意避免以下误区:
(1)紧箍咒
在考前,考生的学习任务日益繁重,如果他回到家里,再面对家长无休止的唠叨、不切实际的要求,或者面对父母订出的每科要达到多少分之类的要求,就会感觉有一个无形的“紧箍咒”,心理上也会产生巨大的压力,从而出现紧张、忧虑、厌烦、恐惧、焦躁等情绪。
现在父母一般都很注意不给孩子施加反面压力,对正面的压力却不太在意。比如,有的家长总是小心翼翼,不敢大声讲话,不敢大步走路,看孩子的眼神都怕惊动了孩子;有的父母故意装成什么事都没有,但对孩子关怀备至,这些正面压力同样会加剧孩子的紧张心理,影响孩子的情绪。考前复习阶段,家长要把自己的心理和行为纳入正常轨道,如果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办,就回忆一下以前孩子刚上高一或以前没有高考压力时是怎么做的。
(2)情绪化
有些家长过于看重孩子的考试成绩,对孩子获高分为喜、得低分为忧;高兴起来对孩子大加奖赏,生气时惩罚毫不留情。这种情绪化的态度,对考生十分不利。
家长要努力做到以下两点:一要情绪稳定,二要情绪愉快。
(3)片面化
有些家长过于督促孩子啃书本,剥夺了孩子应有的休息时间。殊不知,劳逸结合才能使大脑充分发挥功能,而一味地苦读则会使大脑因过度疲劳而产生“自我抑制”,反而对学习不利。况且,在大脑功能处于低谷时仍拼命苦读收效甚微,得不偿失。家长正常上班做事,不要整天围着孩子转,尤其不要把孩子当贵宾似的供起来。这样,使孩子紧张的情绪容易缓解。
(4)自卑感
有些家长总是抱怨自己的孩子不争气。这样会使孩子在心理上产生挫败感——尚未“出手”已被先“灭”了几分志气和威风,更易使考生陷入“宿命”的误区,认定自己没有读大学的“命”,并由此对成功失去信心。因此,家长要说些积极的话,不要说“人家某某学习多刻苦”、“你就是不争气”等泄气话。要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使考生形成积极的自我实现的暗示。
(5)不信任
有些家长越俎代庖,对孩子的事插手过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家长一定要控制自己对孩子的过多关注。家长也不要低估孩子的自理和自立能力。孩子经过多年的训练,都有了比较成熟的应试能力,对此,家长应该有信心。有的孩子喜欢一边听音乐一边做题,家长无法接受,但孩子已经形成了习惯就不要再去干涉,以免矫枉过正,影响孩子的情绪。
(6)盲目对比
有的家长在考生复习与考试的最紧要关头,要么拿其他成绩差的与孩子作对比,要么拿成绩好的与自己孩子作比较。这都会给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在高考备考期间,考生交往的主要对象就是自己的家人。在这段时间里,家长该怎样配合孩子,助其顺利闯过高考关呢?这其中的学问可不少。本报记者特请华师一附中高级心理咨询专家尹邓安,为您支招——
考生家长如何面对孩子高考?
高考备考期间,家长应该以自身的乐观情绪,稳定的心态,细腻的方法,来感染、影响、激励、服务孩子,尤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满怀信心,相信孩子能取得好成绩
对孩子有信赖感,对他充满信心,他就没有来自家庭方面的压力。孩子心理的兴奋程度越高,积极向上的心绪就更容易受到激发,脑细胞兴奋加快,思维更敏捷,反应速度也快。如果有意无意地给孩子“加压”,左指责,右说教,就会增加他的烦躁情绪。
(2)对孩子的期望要合理,切忌唠叨
对子女的期望不要过高,应该实事求是、合情合理。期望过高,是形成考生考试焦虑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会增加考生在复习和考试时的困难感,也会让其遭受挫折的可能性更大,还会使家长感受失落的痛苦以及心理失衡。因此,不要对孩子说要考多少分,考什么学校。万一某一科考试失利,要鼓励他看清自己的优势所在,继续努力,勇往直前。
家长在孩子复习迎考期间,不要反复说“你要用功呀”、“你要考好呀”等似叮嘱又带几分警告意味的话。这样,会使孩子产生逆反或惧怕心理,背上过重的思想包袱。
(3)营造宽松、自然、愉快的家庭心理氛围
考生考前大多心情紧张,因此,不要在家里增添考试的紧张气氛,而要创造一个自然、宽松、平静的学习环境。这样,才能消除他们的疲劳,松弛他们紧张的神经,减轻大脑中的压抑感。在一种既轻松又愉快的家庭气氛中,考生的创造性思维会异常活跃,灵感往往产生在苦苦思索后的恬静气氛中。可让他吃饭时或休息时听听音乐,不要在孩子正在复习时轻手轻脚地走进他的房间,又送牛奶,又送水果,这样反而会加剧孩子紧张的心理,影响情绪。
学生学习求知的需要应建立在三个基础之上,即归属的需要、爱的需要和自尊的需要。按照这一理论,考生要有良好稳定的情绪,必须首先有一个和睦的家庭环境,坚决避免家庭纠纷。
(4)不要渲染考试的艰难和考试的后果
有些家长对孩子不断渲染考试的艰难,分析考不好的后果,这样会使孩子临场更恐惧、更压抑,从而抑制脑细胞的功能发挥,窒息了知识信号,造成不应有的概念混乱和遗忘。他担心“怯场”的感觉出现,而又不知不觉地把自己引入这一境地。
考好了的“许诺”或考不好“威胁”性语言,也会在无形中给孩子增加心理负担,使他容易患得患失、畏首畏尾。只要他不慌不忙,愉快轻松,扎实努力,就是成功的预兆。
(5)减少亲朋好友的互访
亲朋好友具有不同的知识、修养水平。他们的谈话不可能整齐划一地有利于考生良好心态的形成。有时,他们的好心关怀、劝慰、担心,反而会把孩子心绪搞乱,而且接待客人的嘈杂声音和杂乱的环境也不利于考生安心学习。
家长有哪些应考守则?
高考即将到来,建议家长做到“五要”“五不要”:
五要
一要情绪稳定。家长情绪稳定能形成感染、暗示等心理机制,有助于考生情绪稳定;家长情绪不稳定,心情紧张,则不利于考生良好心态的建立。
二要情绪愉快。家长对考生考试充满信心,家庭气氛好,都会对考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强化考生的自信心。
三要告诉考生只要尽力就行。这有利于减轻考生来自家长方面的压力,使他们轻轻松松上考场,认认真真做答卷。
四要搞好孩子的饮食卫生。按照科学的饮食规律,给孩子制定菜谱,使考生体力充沛、精神抖擞地参加高考。
五要做好必要的督促检查。对考生的考试用品、准考证等携带做必要的督促检查,对去考场的路线、赴考场时间做必要的提示。
五不要
一不要给孩子制定每门科目考试分数指标,否则就会给孩子加压。
二不要规定孩子考上什么大学。
三不要按自己的意愿强制孩子报志愿。否则易引起孩子敌对情绪,影响考试成绩。考试前夕及考试期间,家长最好不要和孩子谈报志愿的事。
四是如果孩子不同意送考最好不要送。送孩子上考场,不利于孩子考试信心的加强,反而增加考试的压力。
五不要在考试期间打听孩子考试情况,否则易引起孩子情绪波动。
如何帮助孩子调节心态?
调节过分紧张心理
高考是一种高水平的竞争,要在这场竞争中获胜,必然在心理上、生理上承受一定的压力和紧张。适度的压力和紧张对提高高考作题效率,充分发挥考试潜力是有益的。但是过分紧张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因此在高考前,一定要避免这种过分紧张的心理。
帮助孩子缓解紧张情绪,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A.鼓励法:对孩子踏实认真地学习要予以肯定,使孩子充分发现自己学习上的优势,对考试产生自信。这种鼓励赞扬不一定是学习上的,生活中的小事也可能让孩子振奋起来。当然,鼓励和赞扬要实事求是。
B.分散注意力法:家长和孩子聊聊天,出去散散步,或者有意识地让孩子做些家务,如整理自己的卧室、扫地、擦桌子等。
C.幽默法:家长可在饭桌上或孩子休息时讲一些幽默小品,或引导孩子讲述一些发生在他身边的愉快故事。这样,整个家庭心理氛围就会变得轻松活跃,可以调动孩子的积极情绪,缓解心理压力。
防止盲目自信
“考大学有什么难,我还能考不上?”是盲目自信的典型心态。有些考生凭着自己有点“实力”,脑子聪明,就盲目乐观。这种心理在部分“尖子生”或重点中学里并不少见。抱这种心态容易使人自我满足,裹足不前,不思进取,可能会影响高考中的发挥。
避免极度自卑
如果说对过于自信的考生要多泼点冷水以促其清醒,那么,对这些后进生,家长要多花点时间,多给一点关心和鼓励。
一些考生自感无考上大学的希望,从而自甘落后,不思进取。这些孩子应该以心理状态积极、健康的人为榜样。但榜样不应只是身边的,因为那样也容易使他更加没信心。榜样主要是指一些伟人年轻时如何克服困难的事迹。讲榜样要用激励性语言,如“我相信你会像他那样克服困难”,而不是指责式、唠叨式的。
如何避免“关怀强迫症”?
许多家长患有“关怀强迫症”,喜欢关怀别人,不去关心别人自己就难受。这种关怀、关心还强迫别人接受,以此来确立自己的人生价值,获得心理满足。这种病态心理的现象在高考考生家长中已不是个别的了。“关怀”或者“关心”别人,一直被认为是好的行为,一直是受社会嘉许的。人与人之间也需要互相关心和帮助。但是,如果一个人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关怀,使别人依赖于自己的关怀,这就是一种不健康的、对人与人的关系产生破坏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了。
但愿家长在关心孩子的过程中,清醒地认识自己的心理问题,让孩子在没有或少有强迫感的情况下成长,搞好复习,取得高考胜利。
常见的家长误区有哪些?
孩子越是临近考期,家长越应注意避免以下误区:
(1)紧箍咒
在考前,考生的学习任务日益繁重,如果他回到家里,再面对家长无休止的唠叨、不切实际的要求,或者面对父母订出的每科要达到多少分之类的要求,就会感觉有一个无形的“紧箍咒”,心理上也会产生巨大的压力,从而出现紧张、忧虑、厌烦、恐惧、焦躁等情绪。
现在父母一般都很注意不给孩子施加反面压力,对正面的压力却不太在意。比如,有的家长总是小心翼翼,不敢大声讲话,不敢大步走路,看孩子的眼神都怕惊动了孩子;有的父母故意装成什么事都没有,但对孩子关怀备至,这些正面压力同样会加剧孩子的紧张心理,影响孩子的情绪。考前复习阶段,家长要把自己的心理和行为纳入正常轨道,如果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办,就回忆一下以前孩子刚上高一或以前没有高考压力时是怎么做的。
(2)情绪化
有些家长过于看重孩子的考试成绩,对孩子获高分为喜、得低分为忧;高兴起来对孩子大加奖赏,生气时惩罚毫不留情。这种情绪化的态度,对考生十分不利。
家长要努力做到以下两点:一要情绪稳定,二要情绪愉快。
(3)片面化
有些家长过于督促孩子啃书本,剥夺了孩子应有的休息时间。殊不知,劳逸结合才能使大脑充分发挥功能,而一味地苦读则会使大脑因过度疲劳而产生“自我抑制”,反而对学习不利。况且,在大脑功能处于低谷时仍拼命苦读收效甚微,得不偿失。家长正常上班做事,不要整天围着孩子转,尤其不要把孩子当贵宾似的供起来。这样,使孩子紧张的情绪容易缓解。
(4)自卑感
有些家长总是抱怨自己的孩子不争气。这样会使孩子在心理上产生挫败感——尚未“出手”已被先“灭”了几分志气和威风,更易使考生陷入“宿命”的误区,认定自己没有读大学的“命”,并由此对成功失去信心。因此,家长要说些积极的话,不要说“人家某某学习多刻苦”、“你就是不争气”等泄气话。要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使考生形成积极的自我实现的暗示。
(5)不信任
有些家长越俎代庖,对孩子的事插手过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家长一定要控制自己对孩子的过多关注。家长也不要低估孩子的自理和自立能力。孩子经过多年的训练,都有了比较成熟的应试能力,对此,家长应该有信心。有的孩子喜欢一边听音乐一边做题,家长无法接受,但孩子已经形成了习惯就不要再去干涉,以免矫枉过正,影响孩子的情绪。
(6)盲目对比
有的家长在考生复习与考试的最紧要关头,要么拿其他成绩差的与孩子作对比,要么拿成绩好的与自己孩子作比较。这都会给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高考考前七天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