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融情于理法


  融情于理法,是指作者用抒情性的文字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见解的写作方法。简单地说,就是用富于哲理性的议论文字来抒情。融情于理法不仅可以强化作者的感情,而且能使作者的感情得以升华,上升到理性高度,使读者从中得到某些启示。
  例如,王晓华的《〈野草〉魂》(1981年9月28日《人民日报》)在抒发对“《野草》魂”的情怀的同时,寄寓生活的哲理,以感染并教育读者。文章抒发的感受、进行的议论有四个方面:一、野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二、“知春、报春、不争春,正是崇高的野草魂。”三、野草还有花落叶枯心不死的理想和志气。四、野草的奉献精神。作者通过对鲁迅笔下的野草的赞颂,引出议论是:做人不也应像野草一样,要有顽强的意志,要有理想和志气,要有奉献精神,要“用自己的生命装扮大地,使江山更娇,人民生活得更美好”。文章就是这样,将浓郁的抒情与精辟的议论融为一体,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认识。
  
  优秀例文
  
  花盆中的歌
  
  霪雨霏霏,接连几天都没有放晴,今天总算有了点阳光。我打开朝向花坛的窗。窗玻璃上星星点点,满是雨水射落到花盆又溅起的泥点。昏黄的夕照映在绿色的花坛上,说不出的怪颜色。
  说是花坛,不如说是“草坛”更确切一点。除了几只花盆同“花”有些“渊源”外,其余的都是草,而没有一朵花。当初,花坛刚搭起来时,满目郁郁葱葱,花草并茂;而如今,一盆盆花送人的送人,枯死的枯死,虽然茂盛依旧,恐怕真有点儿“草色入帘青”了。
  夕阳下的草坛,看着真没劲。我扫兴地欲关窗,偶然间,一点点红色跃入眼帘。我的眼光紧紧捕捉着这点珍贵的异色,探寻着它的源头。啊,原来是草莓盆中闪出的一朵小花。多么娇小的红花啊!小巧的身躯,深深隐藏在五角形的花萼中,仅仅试探着露出一点红的动机,玲珑细致。这样一朵花,躲在草莓那密密麻麻绿色的蔓茎下,要发现它,还真不容易呢!看见草莓的小花纯属巧合,然而这盆草莓的到来、生存,不也是偶然吗?
  那还是在我刚进中学不久的时候,植物课上老师给我们每两人发下一株草莓苗,让我们回家试着种种。我和同学李军纪合种一株。正巧那天李军纪要带回家的东西太多,拿不回家,于是,我家的花坛里便多了它那幼小的身影。
  我也不太会照顾这个小客人,既不会给它施肥,更不会为它除虫,最多不过有空给它浇点水。尽管这样,它还是在这里扎根生长下来了。没多久,同学们都带来了他们草莓夭折的“噩耗”,而我的小客人依然茁壮成长,不久,竟然还结了四个小草莓。虽然小得可怜,但我觉得它分外地可爱。严冬即将来临,同学们的草莓不断地一棵棵死去,我也耽心我的小客人会离我而去,它毕竟不是松柏啊!爸爸告诉我,这种草莓一到冬天便挨不了冻,会冻死的。我更担心了。我想把它拿进屋里过冬,可顽固的妈妈坚持不答应,说会把地板弄脏的。就这样,整个一个冬天,我几乎把它忘记了,也许是因为冬天没人会愿意开窗吧,更许是因为我不太希望亲眼看见小草莓枯死的惨状吧!
  总算挨过了冬天,第二年开春,我惊奇地发现在旧年草莓枯叶的覆盖下面,钻出了一瓣新叶。原来,顽强的小生命把枯叶当作被子,睡过了一个冬天哩!望着这点绿的生机,我真为它感到骄傲。我觉得,它在对我唱一支春的歌,真没想到它也喜欢唱歌。它没有听觉、没有嗓音、没有思维,但是它用一种诚心诚意对生活的爱来唱,用自己脆弱的生命来歌唱,严冬的洗礼,使这种“脆弱”,转变为顽强!
  我还清晰地记得,一个夏天的夜晚,台风袭击本市,天降暴雨。大雨迫不及待地往下倾,大风也赶热闹似的趁热大肆乱闯。花坛上的花草被吹打得沙沙作响,似乎在哭泣。这众多的哭泣声中却夹杂着一种歌声,与风雨作斗争的战歌。第二天早晨,花坛中一片残花败枝,狼藉满坛,那棵平日有着“笔直的枝、笔直的杆”的月季,如今折了腰。而小草莓凭着它矮小的身躯,避过了一场厄运。
  现在,小草莓长大了,满盆绿叶,蔓枝长得很长很长。它一直在歌唱,尤其是风雨严寒来临之时。这是它活得最顽强的时候,有什么理由停止歌唱呢?没有歌唱就没有生命,就像没有太阳就没有生命一样。今天,草莓唱出了一朵小花,虽然很小,只一朵,但我深信,不久,就会结出红红的果实的!(方燕)
  
  例文评析
  本文在记叙完小草莓在没有任何特殊的优待情况下熬过整整一个严冬又“钻出了一瓣新芽”后,这样写道:“望着这点绿的生机,我真为它感到骄傲。我觉得,它在对我唱着一支春的歌,真没有想到它也喜欢唱歌。它没有听觉、没有嗓音、没有思维,但是它用一种诚心诚意对生活的爱来唱,用自己脆弱的生命来唱,严冬的洗礼,使这种‘脆弱’转变为顽强!”这是一段议论性的抒情文字。这段文字充满着小作者对小草莓的赞美之情,赞美小草莓顽强奋斗的精神,也揭示了这样的一个道理:只要敢于与命运抗争,与困难斗争,“脆弱”是可以“转变为顽强”的。虽然痛苦,然而也是欢乐,是奋斗必胜后的欢乐。这虽是小作者对人生的感悟,然而,对每一位读者来说,难道不是一种鼓舞和启迪吗?小作者融情于理,读来令人感动。(马叙恩)
  
    
  
  • 下一篇 触景生情法
  • 上一篇 融情于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