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托物寓意法


  托物寓意法,是借赞物或评析某一事物,来说明一个深刻道理的方法。运用此法写成的文章,具有寓言性和哲理性,含意隽永深刻,耐人思索。运用此法应注意物的选择。这个喻理之物应该是人们熟悉的、常见的、具体可感的,而且物、理之间应有某种本质上的联系。
  例如,周敦颐的《爱莲说》(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四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找到了“莲”与君子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上的联系,借对莲花的歌咏,抒写了自己不受污浊社会的沾染、刚直不阿的操守和情怀。
 
  优秀例文
 
  树根的联想

  我漫步在树林里,这里像搭了天篷,枝叶蔓披,鸟语花香。沁人肺腑的空气使医药相形逊色。林中明暗相映,暗的是地上的苔藓地衣,明的是一排排挺拔的树木。
  其间一株老槐树参天耸立,两个人才能抱住。高高的枝丫伸向蓝天,吸吮阳光。那密密的一丛丛绿叶中,开着一串串白中透黄的花朵,散着幽香。它像一个天然的大帐篷,遮住偏西的阳光,更像一位年老的却不失魂魄的勇士镇守着这林海。
  “这些树不费人心,定期除虫即可,既不需施肥,也不需浇水,仅靠抓住这沃土,足够了!”我品味着刚才遇到的那位守林人的话,目光扫落在潮湿的地上。猛然间,老槐树脚下一段从泥土中撅出的坚实而突兀的根映入了我的眼帘,不知在泥土中埋了多少年,暗无光泽,褶皱纵横;也不知多少次风吹雨打把它冲刷,伤痕累累,裂口条条;更不知它有多少子孙,瞧,那末端分成无数条根,悄悄潜入土中便不见了踪影,也许数也数不清吧,从粗根到细根,从微根到毫根,深深插入地下,密密张满沃土。这不正像一只伸进沃土的饱经风霜的大手吗?
  抓住了沃土,也就抓住了希望,吸取那蕴藏在泥土中的养料,源源不断,毫无保留地输送给干、枝、叶,让大树永远焕发无尽的青春。但当人们看到那大树粗壮的枝干,浓绿的叶子,艳丽的花朵,硕硕的果实时,又有谁能想起那深埋在地下的根呢?可是,它却毫无怨言,一如继往地奉献、奉献……
  一阵和风拂过,树木们放开喉咙唱着歌,林中荡着浪潮似的歌,或许是唱给那些根?……霎时间,我的脑中也翻起了这样的浪潮,一个个熟悉的普通的身影从眼波中走过:辛勤的教师把自己所有的精华无私地灌输给祖国的未来;煤炭工人整日在黑暗的地下开采,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动力;朴实无华的农民勤恳劳作,为城市的繁华奠定根基……
  中华民族的亿万儿女啊,就是这亿万条根,紧紧抓住沃土,默默献出一切,让中华的大树永远繁茂,永远屹立于林海之峰!……(方聪)

  例文评析
  《根的联想》采用的是托物寓意法。
  本文借人们熟知的、常见的树根来传达所抒发的感情。本文先从一株参天耸立的老槐树入笔,抓住一段“坚实而突兀”的根敷衍开来,写了它的“暗无光泽、褶皱纵横”,写了它的“伤痕累累,裂口条条”,写了它的粗根、细根、微根、毫根,“深深地插入地下,密密地张满沃土”——苍老遒劲的形象一览无余,为揭示其象征意义做好了形象的铺垫。然后作者又从根抓住沃土,抓住希望,一如继往的奉献而引出对亿万中华儿女的咏叹。中华儿女不就像这默默无闻的不知疲倦的永远奉献的根么?为了使中华这棵大树永远苍劲挺拔,多少儿女默默奉献,永不言怨言悔。以根寓默默奉献的中华儿女,言深旨远。(黄卓群)
  
 
  
  • 下一篇 托物言志法
  • 上一篇 曲径通幽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