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不写之写法


  不写之写法,是指在描叙表现对象时,既生动而逼真地写出其要写的部分,给读者以形象具体的感受,又留下某些空白不写,以激发读者的想象来弥补作者笔触未到之处,形为“不写”,实则已“写”的写作方法。“不写之写”在作品中的运用,体现了事物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符合以部分反映整体、以个别表现一般、以点带面的写作规律。
  例如,曹雪芹的《红楼梦》中,有一段描写林黛玉看见宝钗坐在宝玉房中时的情景。黛玉看见“宝玉穿着银红纱衫子”睡觉,“宝钗坐在身旁做针线”,心里酸甜苦辣,啥滋味都有。但作者没有让黛玉讲一句话,真是无声胜有声。林黛玉看见这个场面时,“早已呆了,连忙把身子一躲”。为什么?因为林黛玉最怕见到这样的场面。她爱贾宝玉,她最担心的是贾宝玉爱上其他人。现在看到这个场面,当然会把她惊“呆”,她不愿看这样的场面,“连忙把身子一躲”是很自然的。文章形象逼真地写出林黛玉看见宝钗坐在宝玉房中的情景,不写林黛玉看见这个场面时心里的不平之气。读者读了这段描写,对林黛玉的性格、当时的复杂情绪了解得清清楚楚,她那种恨恨然的情态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林黛玉在这里没有说一句话,但读者却可以替林黛玉讲出很多、很多。
  运用这种方法,关键在于正确处理“写”与“不写”之间的关系,要具体地写好要“写”的部分;“不写”也是一种“写”,“不写”是手段,“写”是目的。
  
  优秀例文

  绵绵春雨情

  雨,仍在淅淅沥沥、缠缠绵绵地下着,它为朦胧的夜色又平添了一份诗意。我撑着雨伞,独自一人走在行人稀少的大街上,猛抬头却见远处高楼上的两盏明灯正穿透薄薄的雨雾,深情地注视着我。刹那间,我好像望见一双明亮的充满希冀的眼睛。于是,记忆的泉水便一下子倒流到两个小时之前……
  灯火通明的大礼堂里,座无虚席。新乡市首届诗歌散文朗诵大奖赛,正在这里紧张进行。中间第六排的左侧坐着我和我的同学们。其间还有一位戴着眼镜、神色平静的中年人,那是我们的语文老师——姚竹青。今晚,我们这些学生既是观众又是参赛者。此刻,兴奋、焦虑和胆怯紧紧包围着我,就连台上的人朗诵的是什么我都没有听清。我感到自己的心跳越来越快,脸上越来越烫,不知不觉,已经几次调换了坐的姿势。
  我似乎听到了时间的脚步在有节奏地快速移动着。半小时后,就该轮到我登台表演了。我的心跳又加速了。我不由自主地低下头,目光落在那篇早已背得滚瓜烂熟的散文稿上。你行吗?我在心里暗问自己。忽然间,我感到有人在一旁望着我。一抬头,啊,我又瞧见那一双饱含希冀和鼓励的眼睛了。这目光,我在什么时候见过呢?想起来了,是在那一场场班里举行的朗诵会、演讲会上,是在不久前学校举办的作文朗诵比赛会场上,是在这次全市大赛前夕个别辅导的时候,我曾不止一次地见过这双眼睛。此时此刻,这双眼睛仿佛在说:“你能行,要相信自己,要力争发挥出最佳水平。”顿时,我心里一热,仿佛一下子恢复了往日的信心和力量,下意识地挺直了身子,向老师回报了一个自信的微笑。
  报幕员清脆的话音在大厅里响起来,它告诉我该做赛前准备了。我悄悄地站起身,离开观众席,向后台走去。我并没有回头去看老师,可我却能感觉到老师的眼睛——那双饱含希冀的眼睛始终在注视着我,他的目光穿透了厚厚的墙壁,一直伴我走完从大厅到后台的短短十几米的路程。
  现在,我终于站在灯光耀眼的舞台上,开始自己的表演。“……在那些苦难的日子里,你的额上留下皱纹了吗,老师?……你如今还在那条小河边,背起我的弟弟妹妹们过河吗?老师!”天哪,我自己也感到惊讶,这是我的朗诵吗?吐字那么清晰,感情那么饱满,连平素掌握得不太好的节奏,做得不大自然的动作,此时此刻也完完全全服从我的驾驭了。而那双眼睛,那双充满希冀的眼睛,我感觉到它始终一眨不眨地望着我,那么慈爱,那么深情,它支持着我坚持到最后一秒钟。事实证明我成功了——当我鞠躬谢幕的时候,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我飞快地跑下舞台,跑回自己的座位。此时我第一眼便望见了我的老师。我看得出,老师的眼里、脸上明显地漾出笑意和喜色;我注意到,老师还在继续轻轻地拍着他的手掌呢。从他的掌声里我仿佛听到了一个熟悉而热烈的声音:“你成功了!”不知为什么我鼻头一酸,一大堆急于要向老师倾吐的话,一下子都堵在了喉间,一句也吐不出来……
  一阵风,夹着些许凉凉的雨丝,轻轻飘落在我的脸上。然而我的心里却盈满了暖意。我止住了脚步,望着迷蒙的春雨,情不能自已地低声吟哦起来: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啊,这绵绵春雨情!(马嫣)
  
  例文评析
  本文运用不写之写法,写了我由绵绵春雨中的两盏明灯,联想到老师的眼睛。作者满怀深情地写着市朗诵比赛会上,姚老师对自己无言的鼓励、鞭策和自己对姚老师的感激、赞美之情。姚老师对我的关怀,文中没有写,但从我参加朗诵比赛中,读者能体会到姚老师对我的关怀。这样不写之写,既避免了平铺直叙,又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来弥补作者笔触未到之处。(尚鉴)
  
  
  
  • 下一篇 似断实续法
  • 上一篇 终章解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