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资治通鉴-孟子论治国

  周纪三,显王三十三年①,邹人孟轲见魏惠王②。王曰:“叟③,不远千里而来,亦有以利吾国乎④?”孟子曰:“君何必曰利,仁义而已矣⑤!君曰何以利吾国⑥,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⑦。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⑧,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⑨。”王曰:“善。”

  【注释】

  ①即公元前三三六年。

  ②邹:国名,在今山东西南的费、邹、滕、济宁一带。孟轲:鲁国贵族孟孙氏后代,又称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是儒家代表人物。魏惠王:魏武侯之子,公元前三六九年至三一九年在位。被秦打败后,从安阳迁都到大梁,故又称梁惠王。

  ③叟:对老年人的蔑称。

  ④有以利吾国乎:有什么可以让我国获利吗。

  ⑤《孟子》书的原文是:亦有仁义而已矣,意谓除了利之外还有仁义。

  ⑥何以:即以何,用什么。

  ⑦交:相互。征:求。

  ⑧仁而遗其亲:为人仁爱却会抛弃他的亲人。

  ⑨义而后其君:为人正义而把国君的事推到后面。

  初,孟子师子思①,尝问:“牧民之道何先②?”子思曰:“先利之③。”孟子曰:“君子所以教民者,亦仁义而已矣,何必利④?”子思曰:“仁义固所以利之也⑤。上不仁则下不得其所,上不义则下乐为诈也,此为不利大矣⑥。故《易》曰⑦:‘利者义之和也⑧。’又曰:‘利用安身,以崇德也⑨。’此皆利之大者也。”

  【注释】

  ①子思:孔子的孙子,名伋,鲁穆公之师。

  ②牧民:治理民众。何先:以什么为先。

  ③利之:让他们获利。

  ④这三句说:孔子教人,都是讲仁义,为什么一定要以利为先。

  ⑤固:本来。

  ⑥这三句说:在上的人不行仁义,在下的人就不能安居其业,而热衷于欺诈,这造成的不利是最严重的。

  ⑦易:《周易》。

  ⑧义之和:在道义上达到和谐完满。这一句出自《周易》乾卦《文言传》。

  ⑨这二句出自《周易·系辞》下篇,意谓:利可以安顿自身,由此就能提高自身的德行。

  周纪三,慎靓王二年①,魏惠王薨,子襄王立②。孟子入见而出,语人曰③:“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④。卒然问曰⑤:‘天下恶乎定⑥?’吾对曰:‘定于一⑦。’‘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⑧?’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⑨?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⑩。天油然作云(11),沛然下雨(12),则苗浡然兴之矣(13)。其如是,孰能御之(14)?’”

  【注释】

  ①即公元前三一九年。

  ②襄王:魏国第四任国君,公元前三一八年至前二九六年在位。

  ③语人:对人说。

  ④就之:靠近他。

  ⑤卒然:突然,出其不意的样子。

  ⑥恶乎定:如何才能安定。

  ⑦一:统一。

  ⑧与:参与。之:指统一。

  ⑨夫:那个。苗:庄稼幼苗。

  ⑩槁(音gǎo):干枯。

  (11)油然:厚而浓的样子。作云:出现云彩。

  (12)沛然:水量充沛盛多的样子。

  (13)浡(音bó)然:生机蓬勃的样子。兴:生长起来。

  (14)其如是:它们像这样。御:抵抗。这是形容天下人莫不参与到统一的事业中来,谁能抵抗它呢。

  赧王元年①,齐王问孟子曰②:“或谓寡人勿取燕③,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④,五旬而举之⑤,人力不至于此⑥;不取,必有天殃⑦,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⑧。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⑨。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⑩,岂有他哉?避水火也(11)。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12)!”

  【注释】

  ①即公元前三一四年。

  ②齐王:齐宣王,公元前三一九年至前三〇一年在位。

  ③寡人:当时国君自称。寡即少,寡人即寡德之人。取燕:征服燕国。下面的“救燕”、“燕人叛”,详见后面的燕、齐之战。

  ④万乘之国:有一万辆战车的大国。

  ⑤五旬:五十天。举:战胜、拿下。

  ⑥不至于此:做不到这样。

下一页 第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