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大学-第十章

  【导读】

“修身”是“齐家”的前提,而“齐家”又是“治国”的先导。要想治理好国家,必须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因为,如果连自己的家人都不能管教好,怎么可能教育好国民呢!能够使家庭兴仁让之风,才能使国家兴仁让之风;如果个人贪婪暴戾,整个国家就会大乱。所以尧舜身为表率,大仁大义,天下百姓也随而从之,讲求仁让;而桀纣带头暴戾,国家只有走向灭亡。这就是讲求“治国在齐其家”的机锋所在。

  当然,在宗法制的封建时代,无论是“治国”还是“齐家”,都讲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讲求绝对的忍让和服从,这是现代文明社会所不能接受的。但其中也存在一些合理的因素,“礼让”“仁爱”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个人是家庭的细胞。每个家庭都和睦相处,整个国家才能安定团结;每个人都讲求文明礼貌,国家才会成为礼仪之邦。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①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②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③。”心诚求之,虽不中④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注释】

  ①成教:使教化成功推行。

  ②弟:同“悌(tì)”,尊敬兄长。

  ③赤子:初生的婴儿,这里指小孩。

  ④中:达到目标。

  【译文】

  所谓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是说连自己的家人都不能管教好却能管教好他人,是没有的事。所以,君子不出家门而能在国中成就教化。对父母的孝道,可以用来侍奉君主;对兄长的恭敬,可用来侍奉尊长;对子女的慈爱,可用来对待民众。《康诰》说“(爱民众)如同爱护婴儿那样”,内心真诚地去追求,即使不能做到,也相差不远了。没有人是先学会了养育孩子之后才出嫁的!

  一家①仁,一国兴②仁;一家让③,一国兴让;一人④贪戾⑤,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⑥,一人定国。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⑦而后求诸人⑧,无诸己⑨而后非⑩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注释】

  ①一家:指国君家庭。

  ②兴:兴起。

  ③让:谦让,不争权夺利。

  ④一人:指国君。

  ⑤贪戾(lì):贪婪暴戾。戾,乖戾,乖张。

  ⑥偾(fèn)事:败坏事业。

  ⑦有诸己:自己具备(某种美德)。诸,“之于”的合音词。己,自己。

  ⑧求诸人:即求之于人,要求别人(也具备这种美德)。

  ⑨无诸己:自己没有(某种恶习)。

  非:非难,批评。

  【译文】

  君主一家仁爱,整个国家就盛行仁爱;君主一家礼让,整个国家就盛行礼让;君主一个人贪暴,整个国家就会受到影响,纷纷作乱。事情的关联就是这样紧密。这就是说,一句话可以败坏事情,一个人可以安定国家。尧、舜用仁爱来统率天下,民众随之学会仁爱;桀、纣用贪暴来统率天下,民众随之学会贪暴。如果他们的命令违背了自己所倡导的东西,民众就不听从了。君子自己具备,才能去要求他人具备;自己不沾染,才能禁止他人沾染。自己的内心不以仁爱待人,却能教育好他人,是从来没有的。所以,君主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先治理好自己的家庭。

  《诗》云①:“桃之夭夭②,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④,宜其家人⑤。”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⑥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⑦云:“其仪不忒⑧,正是四国⑨。”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注释】

  ①《诗》云:指《诗经·周南·桃夭》篇。

  ②夭夭:桃花美艳的样子。

  ③蓁蓁:桃叶茂盛的样子。

  ④之子于归:之子,这个女子。于归,指女子出嫁。

  ⑤宜:和善。

  ⑥《诗》云:指《诗经·小雅·蓼萧》篇。

  ⑦《诗》云:指《诗经·曹风·鸤鸠》篇。

  ⑧其仪不忒(tè):仪,仪容、行为。忒,差错。

  ⑨正是四国:正是,做正面榜样。四国,四周围的邦国。

  【译文】

  《诗经·周南·桃夭》说:“桃花开得美丽,桃叶长得茂盛。此女出嫁至夫家,和睦他们全家。”能让自己家人和睦相处,才能教育一国人和睦相处。《诗经·小雅·蓼萧》又说:“兄弟和睦。”能做到兄弟之间和睦,才能教育一国人和睦。《诗经·曹风·鸤鸠》还说:“仪容行为无差错,四方之国得匡正。”一个人无论是作为父亲、儿子,还是兄长、弟弟,都值得人效法时,他才能成为老百姓效法的对象。这就叫做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先治理好自己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