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皇帝时①,廷尉张闿在小市居②,私作都门③,早闭晚开,群小患之④,诣州府诉,不得理;遂至木过登闻鼓⑤,犹不被判。闻贺司空出⑥,至破冈⑦,连名诣诉。贺曰:“身被征作礼官⑧,不关此事。”群小叩头曰:“若府君复不见治⑨,便无所诉。”贺未语。令且去,见张廷尉当为及之。张闻,即毁门,自至方山迎贺⑩。贺出见,辞之曰⑾:“此不必见关,但与君门情⑿,相为惜之。”张愧谢曰:“小人有如此,始不即知,早已毁坏。
【注释】
①元皇帝:晋元帝。
②廷尉:掌管刑狱的官。
张闿:字敬绪,丹阳(今江苏南京)人。历官晋陵内史、廷尉卿。
小市:指小集市。
③都门:指小集市的总门。
④群小:指百姓。
患:忧虑,厌恶。
⑤檛(zhuā抓):击。
登闻鼓:古时帝王在朝堂外悬鼓,臣民如有冤情或谏议可击鼓上闻。
⑥贺司空:驾循。
⑦破冈:即破冈渎,水渠名。
⑧征:召,征聘。
礼官:掌礼仪之官。
⑨府君:对官员的尊称。
⑩方山:山名,在江苏江宁县东南。
⑾辞:辞谢。
⑿门情:指门第间有情谊,即世交之意。贺循祖父驾齐为吴之将军,张闿之祖父张昭为吴相,两人颇有交情,故两家堪称世交。
【评析】
廷尉张闿住在小集市,私自做了里巷的总门,每天早关门晚开门,老百姓到州衙门去告状也得不到审理,于是到朝堂外去击打登闻鼓,还是没有得到判处。百姓便联名到贺循处申诉,张闿听说后立即拆去总门,亲自到方山去迎侯贺循,贺循对他说:“此事本不与我相关,只是我家与你家有世交之谊,相互间要爱惜这份情。”张闿惭愧地道歉说:“百姓有此等情形,当初我并不知道,否则早已把门拆毁了。”贺循处理此事相当讲究策略,既照顾到张闿的面子,又为百姓解决了问题,可谓两全其美。
十四
郗太尉晚节好谈①,既雅非所经②,而甚矜之③。后朝觐④,以王丞相末年多可恨⑤,每见必欲苦相规诫。王公知其意,每引作他言⑥。临还镇⑦,故命驾诣丞相⑧。翘须厉色⑨上坐便言:“方当乖别⑩,必欲言其所见。”意满口重⑾辞殊不流。王公摄其次曰:“后面未期⑿。亦欲尽所怀⒀,愿公勿复谈。“郗遂大瞋,冰衿而出⒁,不得一言。
【注释】
①郗太尉:郗鉴。
晚节:晚年。
②雅:向来,素来。
经:擅长。
③矜:夸耀。
④朝觐:朝见君主。
⑤王丞相:王导。
末年多可恨:指王导晚年对江南的世家大族宽容放任。
⑥引:指把话题引开。
⑦还镇:指回到镇守之地。
⑧故:故意,特地。
命驾:令人驾车。
⑨翘须:翘起胡子。
厉色:怒容满面。
⑩乖别:离别。
⑾摄:通“蹑”,随。
⑿期:期限,约定时间。
⒀怀:指心意。
⒁冰衿:指脸色阴沉,态度傲慢。
【评析】
郗鉴晚年喜欢清谈,这既不是他所擅长的,而他却对此很自得。他对王导不满,每次见面必定要苦苦规劝告诫。王导知道他的意思,每次都用其他话题引开。郗鉴特地让人驾车去拜访王导,翘起胡子,怒容满面,一坐下就说:“正当离别之时,我定要说出所见到的情况。”他想说的话很多却口齿迟钝,王导随后说:“以后不知何时见面,我也想把心里的话都说出来,希望你不要再谈了。”郗鉴听了大为恼怒,只得脸色阴沉地走了。
十五
王丞相为杨州①,遣八部从事之职②。顾和时为下传还③,同时俱见。请从事各奏二千石官长得失④,至和独无言。王问顾曰:“卿何所闻?”答曰:“明公作辅⑤,宁使网漏吞舟⑥,何缘采听风闻⑦,以为察察之政⑧?”丞相咨嗟称佳⑨,诸从事自视缺然也⑩。
【注释】
①王丞相:王导。
为扬州:指兼任扬州刺史。
②八部从事:州刺史属官。扬州刺史统领丹阳、会稽、吴、吴兴、宣城、东阳、临海、新安八部,故分别派遣从事八人。
之职:到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