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老子-总序

老子

  【郭齐勇】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说“今人率言‘革新’,然革新固当知旧”。对现代人尤其是青年一代来说,缺乏的也许不是所谓的“革新力量”,而是“知旧”,也即对传统的了解。

  中国文化传统的源头,都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从先秦的《诗经》《易经》,晚周诸子,前四史与《资治通鉴》,骚体诗、汉乐府和辞赋,六朝骈文,直到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在传统经典这条源远流长的巨川大河中,流淌着多少滋养着我们精神的养分和元气!

  《说文解字》上说“经”是一种有条不紊的编织排列,《广韵》上说“典”是一种法、一种规则。经与典交织运作,演绎中国文化的风貌,制约着我们的日常行为规范、生活秩序。中国文化的基调,总体上是倾向于人间的,是关心人生、参与人生、反映人生的,当然也是指导人生的。无论是春秋战国的诸子哲学,汉魏各家的传经事业,韩柳欧苏的道德文章,程朱陆王的心性义理,还是先民传唱的诗歌,屈原的忧患行吟,都洋溢着强烈的平民性格、人伦大爱、家国情怀、理想境界。尤其是四书五经,更是中国人的常经、常道。这些对当下中国人治国理政,建构健康人格,铸造民族精魂都具有重要意义。经典是当代人增长生命智慧的源头活水!

  长江文艺出版社历来重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及普及,近年来更在阐释传统经典、传承核心文化价值,建构文化认同的大纛下努力向中国古典文化的宝库掘进。他们欲推出《国学经典丛书》,殊为可喜。

  怎么样推广这些传统文化经典呢?

  古代经典和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及趣味本来有一定差距,如果再板起面孔、高高在上,只会让现代读者望而生畏。当然,经典也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一味将它鸡汤化、庸俗化、功利化,也会让它变味。最好的办法就是,既忠实于经典的原汁原味,又方便读者读懂经典,易于接受。在这个原则的指导下,《国学经典丛书》首先是以原典为主,尊重原典,呈现原典。同时又照顾现实需要,为现代读者阅读经典扫除障碍,对经典作必要的字词义的疏通。这些必要精到的疏通,给了现代读者一把打开经典大门的钥匙,开启了现代读者与古圣先贤神交的窗口。

  放眼当下出版界,传统文化出版物鱼目混珠、泥沙俱下,诸多出版商打着传承古典文化的旗号,曲解经典,对现代读者尤其是广大青少年认知传承经典起了误导作用。有鉴于此,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的《国学经典丛书》特别注重版本的选取。这套丛书30个品种当中,大多数择取了当前国内已经出版过的优秀版本,是请相关领域的名家、专业人士重新梳理的。这些版本在尊重原典的前提下同时兼顾其普及性,希望读者能有一次轻松愉悦的古典之旅。

  种种原因,这套丛书必然会有缺点和疏漏,祈望方家指正。

▲导论

  《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作,虽然只有短短五千言,却对中国的思想史、文化史产生过重大影响。其思想内容丰富,涉及宇宙、政治、人生等诸多方面。为了更好地理解《老子》,下面我们将分别介绍老子的生平、思想和影响。

  一、老子生平

  据《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又称老聃,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老子的生卒年不可详考。他曾担任过周朝“守藏室之史”。孔子三十多岁的时候,曾专程去向他请教有关古礼的问题。后来孔子在自己的学生面前,把老子比作能“乘风云而上天”的龙,他对老子表现出极大的崇敬。

  当老子看到周朝逐渐衰落的情形后,他辞去官职,离开朝廷,准备隐居。当他出关时,应关令(负责守关的官员)尹喜的请求,“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这就是《老子》一书的由来。该书完成后,他便离去了,《史记》说“莫知其所终”。

  关于老子,有人认为老子和老莱子或许是同一人。例如,李零先生认为“老子”其实是“老李子”,根据楚文字中用为姓氏的“李”字其实是一个从“来”得声的字,而“莱”也是氏称,楚文字中的“李”、“莱”皆从“来”,读音相同,写法相近。因此,他怀疑“老李子”和同是道家的“老莱子”或许为同一人。此外,还有人说老子是与秦献公同时的周太史儋。或许正是因为司马迁对老子其人的记载过于简约、模糊,才造成人们对老子的种种推测和怀疑。在此,我们不一一赘述。

  二、老子思想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