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梁惠王上-1.7

孟子

  【注释】

  ①齐宣王:姓田,名辟疆,齐国国君,公元前319—前301年在位。

  ②齐桓、晋文:齐桓公,姓姜,名小白,晋文公,姓姬,名重耳,他们是春秋时的霸主。

  ③王(wànɡ):名词动用,王天下。

  ④胡龁(hé):齐宣王的近臣。

  ⑤釁(xìn)钟:古代新钟铸成,需杀牲口血祭,取畜血涂于钟的缝隙。

  ⑥觳觫(húsù):吓得浑身发抖。

  ⑦戚戚:心动的样子,即因合己意而感到心动。

  ⑧复:禀告。

  ⑨钧:三十斤为一钧;秋毫:鸟兽秋天换毛,新长的毛细,尖端尤其细小,叫秋毫;舆薪,车子装着的木柴。

  ⑩太山:泰山;超:跳过;北海:渤海。

  折技:有三种解释,折取树枝;弯腰行礼;按摩搔痒;取第三种意思的注者略多。

  刑于寡妻:刑,同型,示范、榜样;寡妻,正妻、嫡妻。

  便嬖(pián bì):左右受宠之人。

  缘木:缘,沿、循,缘木,爬到树上。

  反其本:回到根本上。

  惛:同昏。

  士:这里指读书明理之人。

  放辟邪侈:放荡,歪门邪道,不守法纪,胡作非为。

  罔:同网;罔民,让人民陷入罗网。

  制民之产:规定老百姓的产业。

  【译文】

  齐宣王问道:“齐桓公和晋文公的事业,可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的门徒是不谈齐桓公和晋文公事业的,所以后世没有流传下来,我不曾听到过。如果一定要我说,就谈谈称王天下吧?”

  宣王问:“要具备怎样的德行才可以称王天下呢?”

  孟子答道:“安抚民众就可以称王天下,那是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挡的。”

  宣王问:“像我这样的人,能安抚民众吗?”

  孟子说:“可以。”

  宣王又问:“凭什么知道我可以呢?”

  孟子回答:“我听您的近臣胡龁说,有一次大王坐在堂上,有人牵着牛从堂下经过,大王见了便问:‘牵牛上哪儿去?’那人说:‘准备杀了它祭钟。’大王说:‘放了它吧!我不忍心见它吓得发抖的样子,就像没有罪而被处死似的。’那人问道:‘那么,就不要祭钟了吗?’您说:‘怎么能不祭呢?拿只羊代替吧!’不知道有没有这回事?”

  宣王说:“有这回事。”

  孟子说:“有这种好心就足以称王天下了。百姓们都以为大王吝啬,我却知道大王是于心不忍。”

  宣王说:“对,果真有老百姓这么想,齐国虽然狭小,我还不至于舍不得一头牛吧?我就是不忍心见它吓得发抖的样子,就像没有罪而被处死似的,所以才用羊去代替。”

  孟子说:“大王莫怪老百姓以为您吝啬。拿小的羊去换下大的牛,他们怎么会知道您的真正用心呢?大王要是真可怜它无罪而被处死,那牛与羊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呢?”

  宣王不禁发笑说:“真不知道这是什么心理在起作用?但我确实不是吝惜钱财才拿羊去换牛的,也难怪老百姓要说我吝啬。”

  孟子说:“没关系,这正是表现仁爱的一种方法,因为当时大王只见到牛没见到羊。君子对于那些禽兽,看到它们活着,就不忍心看着它们死去;听到它们哀叫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所以,君子总是远离厨房。”

  宣王听后高兴地说:“《诗经·小雅·巧言》里讲:‘别人有想法,我能揣摩得到。’这话好像就是在说先生似的。我做了这件事,回过头来问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经先生这么一讲,我心里有些触动和明白了。那么,这种心思为什么就能适合于称王天下呢?”

  孟子说:“有个人向大王禀告:‘我的力气能够举起三千斤重的东西,却拿不起一根羽毛;我的目力能够看清秋天里刚换过的兽毛的末梢,却看不见一车木柴。’大王会同意他这种说法吗?”

  宣王说:“不会。”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恩惠已达到禽兽的身上,却不能让老百姓得到好处,这又是什么原因?这样看来,一根羽毛拿不起来,是因为不愿用力气;一车木柴看不见,是因为不愿用目力;老百姓得不到安抚,是因为不愿施行恩惠。所以大王不能称王天下,只是不肯做,并不是没有能力做。”

  宣王问:“不肯做和没有能力做,有什么不同的区别?”

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