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建筑艺术篇-南北大动脉——京杭大运河

中国的地形地势是西高东低,许多的天然大江大河基本都是由西流向东。在现代化的交通工具还没有出现以前的中国古代社会里,水路运输曾是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与水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们在陆地上靠肩挑背扛牲口驮,非常辛苦,运载能力却极其低下,而且耗费巨大。据统计,陆路运输费用至少是水陆运输的30倍以上。正因为如此,古人非常重视水运这一交通运输方式,并积极修建运河等水利设施,而其中最为辉煌也是最不该忘记的,就是那静静流淌的京杭大运河。它虽然不如万里长城那样显赫,但却是我国古代沟通南北经济文化的大动脉,为我国古代经济和文化的南北互通与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都是中国人的骄傲,中华民族的丰碑,人类历史上由中国人设计并施工的两项最宏大的建筑工程。但筑长城和挖运河的用意却完全不是一回事。筑长城是为了设置难以逾越的障碍,而挖运河则是为了最大限度的沟通。挖运河,并不是用人工去挖一条全新的大河,而是将天然的河道湖泊连通,或取直,或加宽,或挖深。这工程说起来轻巧,但实际干起来,却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在中国运河史上,第一个组织这项工程的人,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大王夫差。他下令开凿的沟通长江和淮河的邗沟,则是中国最早挖掘的一条大型运河。

自春秋时期的吴王夫差开始凿造的大运河,经过两汉至南北朝相继扩建,到隋炀帝杨广时期粗具规模,之后又在元世祖忽必烈时期再次扩建,基本形成现在的大运河。明清时期为鼎盛时期,直至清代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大运河与黄河完全分离。大运河的河段并非全部由人工开凿,有许多地方利用了天然的河流和湖泊,这样不仅减少了资金和劳力的投入,缩短了开挖时间,同时还解决了新开河道往往缺乏水源的难处。

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达杭州,纵贯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将这五大水系联结起来。大运河全长1794公里,是世界上开凿最早,工程最大,航线最长的人工河。它比沟通红海和地中海的苏伊士运河(开凿于公元1859年,公元1869年通航,全长170公里)长10倍,比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巴拿马运河(开凿于公元1881年,公元1920年通航,全长81.3公里)长20多倍,它和万里长城一样都是古代中国迄今举世闻名的重大工程。

那么,为什么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修筑这条运河,而且历代君王都热衷于这项浩大工程呢?

首先,运河的开凿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利于隋朝统治的巩固和发展为考虑。隋朝建都城于长安,关中地区虽然是有名的富庶地区,但其出产物却远远不能满足皇室贵族、朝廷百官和中央军队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需要从其他地区转运菽粟布帛。为了大量攫取关东和江南的民间财富,隋朝有必要开凿一条贯通南北的运河。

其次,运河的开凿还是出于政治、军事上的考虑,而且可以说从一开始吴王夫差挖掘运河就是出于这个目的。早在春秋末年,处在长江三角洲的吴王夫差战胜楚国、越国以后,就雄心勃勃地企图北上中原争做霸主。于是,出于运输和军事上的目的,吴王夫差在公元前486年就开始在现今扬州市西北的蜀冈尾闾修建邗城,并在城下开凿运河,也就是邗沟。邗城的西南就是长江,邗沟引江水东流至末口(今江苏淮安)入淮,为后来吴国运兵北上打败齐国帮了大忙。最后吴虽为越所灭,但邗沟规划优秀,达到避湖险、裁弯道、河湖分家等效用。邗沟经后世人屡次修建,成为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沿用至今。

隋灭陈统一全国以后,时常受江南土族叛乱和人民起义的双重威胁。对于这些反抗斗争,隋王朝因“关河悬远,兵不赴急”常常无法及时平定。而开凿一条大运河,就可以大大缩短军队调遣的行程和时间。另外,隋朝建立后,多次征伐高丽。隋文帝时就曾派兵三十万进军东北,终因运输不继、军队乏食、疾疫流行而告失败。隋炀帝即位后,又用兵高丽,开凿大运河有“以通运漕”,保证军队供给,以利再战的目的。

下一页 第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