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建筑艺术篇-十二平均律的发明者——朱载堉

朱载堉在数学上的杰出贡献,也是离不开“十二平均律”的。他用数学表达式,表述了“十二平均律”的每一个参数。400多年前,朱载堉就能把每一个数据都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24位有效数字。在1986年召开的全国学术研讨会上,专家们有这样一个推算:现代人每天工作8个小时,把这些数据按照朱载堉的方法再演算一遍,需要55年。55年,这是一个人的一生啊!但对朱载堉来讲,这只是他诸多发明或发现中的一项,我们可以想象他当时付出了多么艰辛的劳动。朱载堉应用“十二平均律”的参数,研究了数学,用珠算进行开平方、开立方、开高次方运算,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此外他求解了等比等差数列的计算方法,变九进位为十进位,找到不同进位制的换算,他在数学方面的创造,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很多的方便。

朱载堉不仅是伟大的音乐家、数学家,还在天文历法、美术、舞蹈、哲学等方面也有惊世的建树,早在明代,朱载堉就为我国夺得了多项世界第一,时至今日,朱载堉的不少学术成果,在现代科技中还发挥着潜在的作用,中外学者惊叹他为“不可思议的异人”,称他为“神人”,尊崇为东方文艺复兴时的“圣人”。朱载堉是真正的“世界历史文化名人”。

朱载堉还是一个乐器制造家,他不满足于因循旧说,敢于向历代相传的律制理论提出疑问,另立新说,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研究,精心制作出了世界上第一架定音乐器——弦准,把“十二平均律”的理论推广到音乐实践中。朱载堉还制作了三十六支铜制律管,每管表示一律。在他的著作中对每律的选材、制作方法、吹奏要求都有详细的说明,数据极其精密。比利时布鲁塞尔乐器博物馆馆长马容经过一二十年的研究,复制了其中的两支律管,他说:“这样伟大的发明,只有聪明的中国人才能做到。”德国物理学家赫尔姆霍茨这么评价朱载堉:“在中国人中,据说有一个王子叫朱载堉的,他在旧派音乐家的大反对中,倡导七声音阶。把八度分成十二个半音以及变调的方法,也是这个有天才和技巧的国家发明的。”

朱载堉还首创“舞学”,为舞学制定了大纲,奠定了理论基础,绘制大量舞谱和舞图。他的“天下太平”字舞谱,也为今天的团体操开创了先河。朱载堉又提出较为系统的音乐教学体系,他的集体教唱、乐器伴唱、识谱学唱,在我们今天的音乐教学中仍被广泛应用。朱载堉在舞蹈方面的发明成就还有这么一个小故事:朱载堉隐居在九峰山下著书立说时,万善古镇自然是他经常游历的地方。他十分同情被称为“下九流”的抬轿夫和唢呐手等民间艺人,便竭力想为他们争取地位,他大胆地把踩高跷和抬花轿两种民间表演艺术结合在一起,精心设计出了踩着高跷抬花轿的表演形式。他的初衷就是要让人以仰视的角度高看“轿夫”,用艺术的表现手段来提高“轿夫”在世人眼中的形象和地位。随后,朱载堉又不断对其改进,将白天表演改为夜间,将花轿改为火轿,把原来的布轿改为纱轿,轿的周围插上蜡烛,轿顶镶嵌上能喷射出彩色火焰的龙头,寓意火旺、财旺,象征着一年里百姓的生活红红火火。除了表演形式的不断改进外,从内容上也不断丰富。朱载堉把他创作的民间舞蹈广泛运用到其中,伴奏用的乐器也是他改进后的管子和唢呐,打击乐器用的是“金鼓经”中的鼓谱。还把他自己编的《醒世词》《情理词》等谱成曲调让艺人们在表演中演唱。这之后,抬轿夫和唢呐手等民间艺人的地位果然有所提高了。

然而对于这样一位伟大的发明家,我们大多数国人都不知道有他这么一个人。如果说爱迪生发明的电和贝尔发明的电话,使我们今天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那么朱载堉的“十二平均律”则创造开辟了世界音乐文化史上一个新的时代,他至少应该和贝尔和爱迪生齐名。为什么他的名字一直不被人们知道呢?就是因为他是一位世子,所著之作不能署真名。在西方,人们说,在古老的东方有一个姓载名堉的人,也有人说有一个姓郑名世子的人创造了“十二平均律”。从某种意义上说,朱载堉也是墙内开花墙外红。朱载堉的伟大,在于他将自己毕生的心血无偿献给中华民族和世界人民,让我们今天享受丰富的文化生活和物质生活,而他自己却不要任何回报。

据说,在明万历年间朱载堉去世的时候,曾嘱咐子孙不要给他立碑,如果真的要立,就在墓前立一个无字碑。朱载堉去世之后,子孙拗不过众人的请求,只得请人雕刻一个石碑,碑文略述了朱载堉的生平事迹。可是这碑刻成以后,几十个人抬不起来,用8匹大马拉,也拉不动。他们低头一看,石碑同坡地上的巨石都连到一块了。没办法,朱载堉的儿子朱翊锡和朱翊钛只好给父亲另立了一块无字碑。事隔不久,无字碑被人敲掉一块,一年之后,仅剩半截。到后来就连残块也不翼而飞了。百姓们就又在朱载堉坟前竖起一块墓碑,谁知,又是如此。据说,朱载堉坟前又立过三次碑,结果都一样。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据说朱载堉不仅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还是个精通医术的名医哩。曾为乡邻们治愈过噎食病(食道疾病),许多人闻讯后千里迢迢来请医求药,可“郑王”已经去世。眼看治病无望,他们在坟上祭奠之后,就把朱载堉的墓碑敲了一小块,回去研成粉末,在药锅里煎熬喝下。奇怪的是,病人每喝必好,真似灵丹妙药。这消息一传十,十传百,说是“郑王”碑显灵,病家都来朱载堉坟前寻药,就连过往的客商,也要捎一点回去,时间久了,你敲一块,他敲一块,墓碑岂有不碎之理?

老百姓用传说来纪念一位王子,历三四百年而不衰。老百姓用自己的方式来理解学者的创造,把科学的智慧、艺术的魅力,解释成一种神奇的力量。古代,百姓对于自己喜爱、尊敬的人物,推到极致便是为神为佛,墓里出来的灯也是法宝,墓碑也可治病,有一点这样的说法也不必太认真的。最需要认真的恐怕是时隔三四百年之久,沁阳人对于本地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仍然如此一往情深!朱载堉的丰碑矗立在人民的口头创作之中,这座丰碑在某种意义上是朱载堉用自己的生命雕刻出来的,正是因为他不营私利而尊重人民,所以人民才千百倍地尊重他、景仰他,直至千秋万世。

上一页 1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