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建筑艺术篇-十二平均律的发明者——朱载堉

朱载堉是焦作沁阳市人,字伯勤,号句曲山人,青年时自号“狂生”、“山阳酒狂仙客”,又称“端靖世子”,是明代著名的律学家,有“律圣”之称,还是历学家、数学家、艺术家、科学家。他是明太祖朱元璋八世孙、郑藩王嫡世子,朱载堉的父亲郑恭王朱厚烷能书善文,精通音律乐谱,载堉自幼深受影响,喜欢音乐、数学,聪明过人。朱载堉从小对音乐有特殊的敏感。据说,载堉刚出生时,常常在夜间哭闹,哄又哄不住,打又打不得,弄得恭王、王妃哭也不是,笑也不是,茶饭不香,坐卧不宁。一天晚上,正是月明的时候,恭王满心烦躁,顺手拿过一支箫,坐在窗下吹。不想月夜人静,箫声婉转悠扬,载堉听到箫声,竟然停止了哭闹。这种意外情景,使夫妻二人又惊又喜。以后每到他哭闹时,便给他吹箫,使他在襁褓中受到了音乐的熏陶。谁知他停止哭闹以后,又着了魔似的爱玩洞箫,一天到晚箫不离手,连睡觉时也抱着洞箫。

朱载堉虽然贵为郑藩王子,但他的生活道路并不平坦,这与他父亲朱厚烷的经历有关。明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的某一天,住在怀庆城(今河南沁阳)的人们看到这样一幅景象:在朴实无华的郑王王宫外面,一间小土屋“拔地而起”——这间小土屋既不是猪圈也不是鸡舍,住在里面的竟是郑王的世子——朱载堉。世子为什么不住在宫殿里,而偏要待在这间小土屋里呢?

不久人们便知道了事情的缘由。原来,世子的父亲——郑王朱厚烷,是明朝历史上一个比较正直廉洁的藩王,《明史》说他“自少至老,布衣蔬食”,但他犯了圣怒,被嘉靖皇帝治罪并发往中都凤阳软禁。而朱载堉认为,父王并没有犯什么错误,只是没有像其他藩王那样投皇帝的所好,而是上书规劝皇帝要修德讲学,不要大兴土木,更不要相信神仙。这是一名臣子应该做的事情,皇上怎么能轻信谗言将父王治罪呢?但是,身为皇室成员,朱载堉既痛恨又无法发泄,无奈之中他找到了这样一个颇似现代“不抵抗主义”的法子,而且发誓,父王一天不归,他一日不回宫。就这样,他在那间小土屋里一住就是19年,潜心于天文、历算、乐律和音乐艺术的研究,一直到他父亲得到昭雪、复爵、还邸,他自己也恢复了世子冠带时,才肯回到王宫之中。

这以后,朱载堉仍然寻师访友,和音乐艺人、乐工、学者们相互探讨艺术和学术,专心于著述,写下了《瑟谱》《律历融通》《律学新说》《算学新书》《操缦古乐谱》等涉及各个领域的著作。他把自己的王位继承权放在脑后。自朱厚烷去世后,他更是连续七次上疏,要求把王位让给曾经与他父亲结仇的另外的王室后人,并且因此得到“让国高风”的褒奖。老百姓知道他的让国事迹,却在民间传说中称他为“郑王”,实在是他的气魄在人民的心目中升腾而成无冕之王。让爵之后,他自称道人,迁居怀庆府,潜心著书,过着纯粹学者生活。在太行山脚下一带,朱载堉留下了“布衣王爷”的美誉。在明朝三百多个王爷中,他是唯一让出王位的人。在他的生活中曾经有这样一组写照:“纸糊窗,竹做榻,挂一幅单条画,种几枝得意花,生前有一院,死后有一丘足矣。”

朱载堉对古代文化的最大贡献是他创建了“十二平均律”。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十二平均律”是无处不在的,比如我们的音乐、唱歌都存在着“十二平均律”。我们拿电子琴来做个比较,在一个八度里面,有七个白键,五个黑键,这十二个键有十二个名字,就叫“十二律”。朱载堉的“十二平均律”使这十二个键的每相邻两键音律的增幅或减幅相等。对这个音乐领域遗留了1000多年的学术难题,朱载堉经过几十年的潜心研究,终于以他的“十二平均律”之说解决了。“十二平均律”一经出现,世界上有十分之八九的乐器发音和理论标准都是参照“十二平均律”,在“十二平均律”的基础上完成的,它被今天的西方普遍认为是“标准调音”、“标准的西方音律”。比如说被称为“乐器之王”的钢琴,就是依据“十二平均律”的原理发明的。17世纪,朱载堉研究出的“十二平均律”的关键数据——“根号2开十二次方”被传教士带到了西方,巴赫根据它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架钢琴。如果把巴赫称为钢琴之父的话,朱载堉便可以称为钢琴之祖了。如果没有“十二平均律”,帕瓦罗蒂的《我的太阳》就没法演唱,因为此曲里面有转两个八度的音。此理论被广泛应用在世界各国的键盘乐器上,包括钢琴,故朱载堉被誉为“钢琴理论的鼻祖”。我国著名的律学专家黄翔鹏先生说:“‘十二平均律’不是一个单项的科研成果,而是涉及古代计量科学、数学、物理学中的音乐声学,纵贯中国乐律学史,旁及天文历算并密切相关于音乐艺术实践的、博大精深的成果。”“十二平均律”是音乐学和音乐物理学的一大革命,也是世界科学史上的一大发明。

下一页 第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