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国内频发大级别地震,2008年的“5·12”汶川特大地震、2013年的“4·20”芦山地震,让人们在感叹大自然的无情的同时,纷纷反思地震预测的可能性。实际上,要准确地预测地震基本是不可能的,因为引起地震的因素实在太多太复杂。然而,对地震成因和地震预测的探索和尝试却从未停止,我国汉代就有科学家张衡发明地动仪以预测地震,帮助人们躲避天灾。下面就来说说张衡和他的故事。
汉章帝之后,东汉王朝逐渐开始走下坡路,在这个时期,出了一位著名的科学家张衡。
张衡从小就爱想问题,对周围的事物,总要寻根究底,弄个水落石出。在一个夏天的晚上,张衡和爷爷、奶奶在院子里乘凉。他坐在一张竹床上,仰着头,呆呆地看着天空,还不时举手指指划划,认真地数星星。
张衡问爷爷:“我数的时间久了,看见有的星星位置移动了,原来在天空的,偏到西边去了。有的星星出现了,有的星星又不见了。它们不是在跑动吗?”爷爷说道:“星星确实是会移动的。你要认识星星,先要看北斗星,可以用它来辨别方向。你看那边比较明亮的七颗星,连在一起就像舀酒的斗,有斗身和斗柄,很容易找到……”
“噢!我找到了!”小张衡很兴奋地又问:“那么,它是怎样移动的呢?”爷爷想了想说:“大约到半夜,它就移到地平线上,到天快亮的时候,这北斗星就翻了一个身,倒挂在天空……”
这天晚上,张衡一直睡不着,多次起来看北斗星。夜深人静,当他看到那闪烁而明亮的北斗星时,果然倒挂着,他感到多么高兴啊!他想:这北斗星为什么会这样转来转去,是什么原因呢?天一亮,他便赶去问爷爷,谁知爷爷也讲不清楚。越是不懂,越想弄清楚,于是,他带着这个问题,读书研究天文去了。
十七岁那年,他离开家乡,先后到了长安和洛阳,在太学里用功读书。当时洛阳和长安都是很繁华的城市,城里的王公贵族过的是骄奢淫逸的生活。张衡对这些都看不惯。他写了两篇文学作品《西京赋》和《东京赋》,讽刺这种现象。据说他为了写这两篇作品,经过深思熟虑,反复修改,前后一共花了十年工夫,可见他研究学问的精神是很认真严肃的。
但是张衡的特长还不是文学,他特别爱好数学和天文研究。朝廷听说张衡是个有学问的人,召他到京里做官,先是在宫里做郎中,后来,担任了太史令,叫他负责观察和研究天文。这个工作正好符合他研究的兴趣。
经过他的观察,他断定地球是圆的,月亮是借太阳的照射才反射出光来。他还认为天好像鸡蛋壳,包在地的外面;地好像鸡蛋黄,在天的中间。这种学说在今天看来不免有些幼稚可笑,但在一千八百多年以前,能有这样科学的见解,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情。
除了观察,张衡还喜爱研究制造仪器。他用铜制造了一种测量天文的仪器,叫做“浑天仪”。上面刻着日月星辰等天文现象。他设法利用水力来转动这种仪器。据说什么星从东方升起来,什么星向西方落下去,都能在浑天仪上看得清清楚楚。
张衡的浑天仪,其主体与现今的天球仪相仿。不过,张衡的天球上画的是他所定名的444官2500颗星。浑天仪的黄、赤道上都画上了二十四气,二十八宿及日、月、五纬。贯穿浑天仪的南、北极,有一根可转动的极轴。在天球外围正中,应当有一条水平的环,表示地平。还应有一对夹着南、北极轴而又与水平环相垂直的子午双环,双环正中就是观测地的子午线。天球转动时,球上星体有的露出地平环之上,就是星出,有的正过子午线,就是星中,而没入地平环之下的星就是星没。天球上有一部分星星永远在地平环上转动而不会落入其下。这部分天区的极限是一个以北极为圆心,当地纬度为半径的小圆,当时称之为内规。另外还有一个以南极为中心,当地纬度为半径的小圆,称之为外规。外规以内的天区永远不会升到地平之上。
张衡的发明除了浑天仪之外,更为人所称道是地动仪。那个时期,经常发生地震。有时候一年一次,也有一年两次。发生了一次大地震,就影响到好几十个郡,城墙、房屋发生倒坍,还死伤了许多人畜。当时的封建帝王和一般人都把地震看作是不吉利的征兆,有的还趁机宣传迷信、欺骗人民。但是,张衡却不信神,不信邪,他对记录下来的地震现象经过细心的考察和试验,发明了一个测报地震的仪器,叫做“地动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