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之路”的起点在中国的东南沿海沿东海、南海经印度洋、阿拉伯海到非洲的东海岸或经红海、地中海到埃及等地或从东南沿海直通日本和朝鲜。唐代史书记载,唐代与外国的交通有七条路,其中最主要的是两条,也即“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陶瓷之路”。如果说陆上“丝绸之路”给中国带来了宗教的虔诚,那么“陶瓷之路”则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商业财富同时也为殖民掠夺打开了方便之门。因此16、17世纪以后的“陶瓷之路”在某种意义上讲成了殖民掠夺之路。
关于瓷器制造技艺的西传还有这样一个故事。17、18世纪,在欧洲市场上,中国的瓷器像黄金一样贵重。那个时候,欧洲人对瓷器的认识简直可笑。当时有一种薄如蛋壳的“脱胎”瓷器传入欧洲。这种瓷器既薄又轻,光鉴照人。于是有一位法国作家,装成行家,竟然神乎其神地吹嘘说中国瓷器是用蛋壳、贝壳制造的。欧洲的王公贵族为了满足强烈的占有欲,发狂地逼迫骗人的炼金术士给他们仿制中国瓷器。在18世纪初,法国人还只能制造含有大量玻璃质的强度很低的软质瓷器。半个世纪的光景过去了,仿制质地坚硬、素肌玉骨、绚丽多彩的中国瓷器的工作毫无进展。于是,一个叫奥里的神父,竟然派遣一个叫安特略可的传教士到中国江西景德镇去盗窃中国的制瓷技术。
在景德镇,安特略可装成传教的使者,整天出没在窑场中,到处乱窜,搜集技术情报。公元1712年和公元1722年,他通过两封长信,把景德镇制瓷原料高岭土和瓷石的使用情况及整个工艺过程,都原原本本地告诉给奥里,并且偷走了高岭土和瓷石的实样。这样,在安特略可到中国20多年之后,法国才制造出真正的瓷器。
不过传说只是传说,欧洲真实的瓷器制造实际上是始于德国炼丹术士的活动。据说有位木工叫约翰·弗里德里希·伯特格曾是一位药房学徒,最初在柏林传闻他发现了神秘的哲学家的石头——点金石,这些流言蜚语使他不得不逃出柏林,先来到威登堡大学,在那里他学习自然科学,后来他来到梅森在一位玻璃制品监制人的建议下,伯特格开始制造瓷器,在经过多次试验和历经艰辛后,他于公元1708年1月15日第一次成功的烧制出一种白而透明的瓷。他的发现于公元1709年3月28日公布于众,最后终于促成了著名的梅森瓷器工厂的建立。
伯特格制瓷利用的是一种当地的可溶化的岩石来获取瓷石混合瓷土。大概他已了解到中国人的陶瓷制作工艺。他在当地的沉积岩中寻找到两三种成分。他所获得的成功大概是因为他持之以恒地用当地矿物进行实验并检验到了它们的性能。伯特格一直对此加以保密。但是,瓷器的制造业还是在欧洲各地开始了,而梅森一直处于欧洲瓷器之都的地位,直到公元1756年7月战争开始之时,才为德累斯登所替代。无论如何,中国人所获得的成功,或多或少刺激欧洲人大量的技术创新。
瓷器是由中国人发明的,而且其中包含很先进的技术和很高的智慧。如今我们知道瓷器是由一种不透明的轻柔膏状物经由高温烧制最终变成一种清透而美丽的物品,那么其中的科学道理是什么呢?瓷器生产主要有三种成分,就是石英、硅铝酸盐瓷土和长石,其中只有石英不会在烧制过程中产生化学变化,而硅铝酸盐瓷土和长石则会在高温的影响下发生急剧的化学变化,最终与黏土矿或有机矿物质混合加热,改变陶土的性质。
当陶土被加热到500摄氏度~600摄氏度时,结晶水就会从晶格中脱出,保留下二维层状结晶态,这时如果温度继续上升,其他反应就会相继发生,当温度超过1050摄氏度的时候,尖晶石结构失去了更多的氧化硅成分,它以白硅石的形式出现,并变成莫来石晶体。土中的任何杂质,如碱土氧化物都会增加这种反应的速度。就是在这个阶段,瓷器的特征开始被反映出来。尖晶石在1010摄氏度~1100摄氏度时开始熔化,然后将产自高岭石的白硅石熔解,保留石英晶体的固态。如果这种瓷混合物在这一阶段冷却下来,就产生了陶瓷。然而要生产出最美的陶瓷,到这个阶段还不够,还需要将温度增加到1200摄氏度~1250摄氏度,这样就会有更多的液体产生,这种液体渗透入瓷土的缝隙消除掉微孔,形成玻璃状透明的陶瓷。真正的好陶瓷是在窑温高达1280摄氏度时形成的,并且需要很强的温度掌控技术,正是制造过程中的复杂性,使得欧洲人在装饰品的早期的尝试中难获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因而,制造瓷器技术成了我国人民除了四大发明外,又一项引以为荣的技术。有人考证,表示中国的英文China,就是最早瓷在传入西方时的直接音译,这也说明在那个时代,瓷器是怎样代表着中国的国家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