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中华清廉故事-张伯行 “天下第一清官”,以百姓为心

在清朝康熙年间,有一位名闻朝野的清官,他就是张伯行。张伯行生于清顺治八年,即公元1651年,河南仪封人,也就是现在的兰考县。也许是历史的巧合,后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秀共产党员焦裕禄就是在这里当县委书记的。

张伯行自幼即聪敏好学,受父亲、祖父的影响,品德也很高。十三岁时就通读了“四书五经”。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张伯行考中了举人,四年后中殿试三甲八十名,赐进士出身。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补授内阁中书,从此步入仕途。

张伯行做官虽晚,但他任官始终忠于职守,克勤克俭,因而声名闻于天下,不但康熙皇帝对他多次表彰、擢升,百姓也称赞他是“天下第一清官”。在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张伯行授任山东济宁道,当时正值灾荒,人民流离失所。他就让人从家中运粮食救济灾民,又捐出几船钱帛分发给百姓。到任后立即开仓赈济,帮助百姓渡过难关。为此,他被指控擅动仓谷,应该革职问罪。张伯行认为“仓谷为轻,民命为重”,据理力争,最终使上司免去了给他的处分。做官为民是张伯行始终坚持的原则。

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张伯行升任江苏按察使,这是巡抚的属下。在当时的官场,新任的官员要给巡抚、总督等上司送礼,以示尊敬,也表示请求以后多多提携,大概需要白银四千两。但张伯行秉性耿直,从不巴结上司,对此腐败风气深恶痛绝。他说:“我为官,誓不取民一钱,安能办此!”拒绝送礼。不但如此,在任内他还尽力革除地方弊病,整顿吏治,因而得罪了总督和巡抚,常受到他们的排挤。

第二年的正月,康熙皇帝南巡到达江苏,在苏州谕令总督和巡抚举荐贤能的官员。在举荐的名单中康熙皇帝没有看到已闻名朝野的张伯行,就对总督、巡抚训斥道:“朕听说张伯行居官清廉,是个难得的国家栋梁之材,你们却不举荐!”说完又转向张伯行:“朕很了解你,他们不举荐你,朕举荐你。将来你要居官而善,做出些政绩来,天下人就会知道朕是明君,善识英才;如果贪赃枉法,天下人便会笑朕不识善恶。”康熙当场破格提升张伯行为福建巡抚。

在福建巡抚任上,张伯行兢兢业业,明察秋毫,抑恶扬善,造福百姓,使得全省风气大变,官清民乐。他为老百姓做的数不清的好事当中,最主要的是买粮抚民。福建地方人多地少,每年的粮食要从他省购买,但前几任官员从不过问此事,致使奸商乘机囤积居奇,贱买贵卖,牟取暴利。百姓则深受其害,叫苦不迭。张伯行经过调查,弄清原委之后,当即决定由政府从江西等地买来粮食,再平价卖给百姓。这样一方面使百姓免受奸商盘剥,另一方面也可以赚些钱用在下一年买粮济民上。此外,他还以身作则,捐献衣物钱财,赈济一些受害的百姓。在他任职期间,百姓没有因灾荒和饥饿而背井离乡。

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张伯行奉旨调任江苏巡抚,福建的百姓痛哭相送,如失青天。赴任后,张伯行立即发布檄文《禁止馈送檄》,严禁下属馈送钱物,以整顿当时日益盛行的贪腐之风。文中写道:“一黍一铢,尽民脂膏。宽一分,民即受一分之赐;要一文,身即受一文之污。”张伯行认为,百姓所得都是民脂民膏,应力求赋税宽简。平常公务要杜绝礼品,不受一分一毫,取了一文,自己就一文不值了。这段名言堪称为官者的金绳铁矩。有的州县官吏为了考科成绩,以利升迁,就不顾百姓困苦,任意加重赋税,百姓不堪忍受。张伯行果断地废除了许多的苛捐杂税。因为和总督的矛盾很深,备受压制,在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张伯行以病为理由请求退休。但康熙爱惜人才,不准他退休,说:“张伯行操守清洁,立志不移,朕所深悉。江苏重地,正资料理,不得以衰病求罢。”张伯行只好继续任职,为民为国尽力。

下一页 第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