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中华清廉故事-陆贽 清慎修身,力戒贪贿

陆贽是唐代贤相,他的学养才能和品德风范,深得当时和后代称赞。《资治通鉴》载,唐德宗时,宰相陆贽为政清廉,从来不收受任何馈赠,在与地方藩镇官员的交往中更是从不言利,分外之财分毫不取;他建树颇丰,致使稍后于陆贽的唐代名相权德舆,将他与名相房玄龄、魏徵、姚崇和宋璟相比,还说他的时政论述“昭昭然与金石不朽”。宋代名家苏东坡也对他推崇备至,认为他才智可比张良,思辨不下贾谊,文章则“聚古之精英,实治乱之鉴”,有“王佐”、“帝师”之才。

陆贽十八岁进士及第,历任县尉、监察御史、翰林学士、谏议大夫、兵部侍郎、宰相和忠州别驾等职。他品行端方,为人朴实,一生清正廉洁。早在陆贽担任华州郑县县尉时,曾东归洛阳省母,顺道拜望了名重一时的寿州刺史张镒。张镒十分赏识他,和他结成了忘年交,临别时张镒又赠他钱百万,另有其他礼物,说:“这是送给太夫人的一点薄礼。”陆贽一再道谢却分文不受,为示领情,只收了新茶一串。张镒更加看重他,认为他是一位贤士。

贞元三年(公元787年),陆贽官任中书舍人。这时,他因母亲去世而持丧洛阳,借住于嵩山丰乐寺。消息传出,朝野上下无不给他送礼。但是,他依旧没收分文。史书上还专此记载道:“四方赙遗数百万,公(陆贽)一无所受。”各地藩镇都纷纷赠送厚礼,数量达几百份,可他硬是一份没收。

陆贽升任宰相后,自我要求更加严格。当时,一些跋扈的藩镇,倚仗其手中权力,各自称雄一方。不少朝官为了自身的利益,竞相同藩镇交往,而藩镇为了随时掌握朝廷动态,取得内援,也总以厚礼拉拢朝官。陆贽作为执掌朝政的大臣,自然成了众多藩镇竭力拉拢的对象。于是,重到金银财宝、轻至鞭靴细小,纷纷给他送上门来,而他还是一如既往,一概谢绝。

陆贽的清正廉洁,虽为正人君子所称道,却也被奸邪小人所攻击。有人说他沽名钓誉,也有人说他不善于沟通上下级关系。昏庸的德宗皇帝李适得知后,对其所为感到不可思议,遂下密旨责备他“清慎太过”,并谕其“如不接受贵重财物,细小物品受亦无妨”。意思是说,过于清慎廉洁,拒绝地方各级官员的馈赠,恐怕有些过分。可以不收受贵重物品,接受点儿诸如马鞭、靴鞋之类的小礼物总还是可以的。

陆贽立即上疏,表示不敢奉诏,并且说:人之行贿,并非所愿,只是行之有利,不行有虑而已。还说:要肃清贿风,首先要从上面做起,因为“上之所为,以导下也;上所不为,以检下也”。所以“绝利去贿者,莫先于君主”,只有君主率先垂范,才能使朝廷大臣乃至各级地方官廉洁守法。陆贽认为:利于小者必害于大,贿道一开,展转滋甚,鞭靴不已,必及衣裘,衣裘不及,必及金璧。并一针见血地指出:“伤风害礼,莫甚于私;暴物残人,莫大于赂。”此后,陆贽依旧保持清廉的节操,始终不渝。

皇上的话是圣谕,是谕旨。皇上恩准了的事情,照办就是了,绝不会出什么问题的。按照这种常理,陆贽有了皇上御批的“平常薄礼,但收无妨”,就大着胆子收礼吧。即便收“大”了,收多了,有挡箭牌挡着——皇上让的!这可是“受贿有理”的尚方宝剑啊!多好的机会,可是陆贽不但不“遵旨”,还讲出了一番振聋发聩的大道理。这就是陆贽,清廉的陆贽,力戒贪贿的陆贽。陆贽以反腐倡廉为己任,有他这样的政治家,确实是国家的幸运。

陆贽的见识可谓深远。事物的演变总是有一个由小到大、从轻到重,起于“微”而至于“巨”的过程。正所谓:“小者大之源,轻者重之端。”有个寓言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个偷针者和盗牛者一起被游街,偷针者委屈地说:“我只偷了一根针,就把我和盗牛贼一起游街,太不公平了!”盗牛者听了,颇有些不屑:“算了,你不要嚷了,我走到这一步也是从偷针开始的。”它告诉人们,任何事物都是由小变大,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人不可能一夜之间成为腐败分子,之所以走向腐化堕落,多是从细微处起步,从不拘“小节”开始的。

陆贽所言,强调了一个容易被人们忽视的道理,那就是:“微”亦足道。尽管“见微知著”的古训早已有之,“祸福常积于忽微”的教训也从未间断,但像唐德宗那样把拒绝收礼看成“清慎太过”,乃至认为对一般的礼物“收亦无妨”的人还是大有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