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中华清廉故事-诸葛亮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对子女不娇不纵,从小处着眼,励以忠贞大节。诸葛亮对于子侄、外甥等晚辈要求甚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是他对子女的严格要求,如对于饮酒,他要求只要“适体归性”即可,不能酗酒。当他的继子诸葛乔办完公务,正要返回成都时,各位将领的子弟正在执行后勤运输任务,考虑到应该让诸葛乔与大家同甘共苦,就派诸葛乔带领五六百名士兵,同各位将领的子弟在山谷中转运粮草。《诫子书》《又诫子书》《诫外甥书》是诸葛亮在如何对待学习和如何做人等方面对晚辈的严格要求,也是他一生勤于治学、严于律己的经验之谈。诸葛亮在文章中对晚辈们说:一个人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追慕先贤,节制情欲,去掉郁结在胸中的俗念,将自己的远大志向树立起来,并不断地用它激励自己。不局限于琐碎的事情,虚心地广泛地学习,去掉疑惑、吝啬,即使未能得到提拔、录用,这对于自己美好志趣是没有损害的,更何愁理想不能实现?如果意志不坚强,意气不昂扬,沉溺于习俗私情,碌碌无为,就将永远处于平庸的地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志当存高远”,这些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是他从人生经历中总结出来的至理名言。这些内容,不仅教育了他的子侄、外甥,也成了诸葛后裔的传家之宝。

7、倡导廉政之风

诸葛亮为政清廉,也清醒地知道光靠个人居官廉洁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改变当时蜀国的政风和社会风气,在蜀国形成廉政之风。因此,诸葛亮坚持以法治蜀。他内修政理,执法严明,举荐不分亲疏贵贱,弹劾不避权贵重臣。于是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公元207年,诸葛亮就向刘备提出“内修政理”的建议,坚定不移地以法治蜀,整顿政治,打击地主富豪,增强政府的人力财力,稳定社会秩序。他不仅在行政上建章立制,严明法治,而且在治军上也重视严明法纪,以增强军队战斗力。史书上称蜀军“赏罚信而号令明”,这就是蜀军能屡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重要原因。在诸葛亮发布的《军令》和《兵要》中诸葛亮不仅指示部队应该怎样做,而且指出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不这样做的后果,对违反军令的处罚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有了制度和规定,就必须严格执行。否则,再好的制度和规定也将成为一纸空文。诸葛亮令出如山,严明执法。公元231年,诸葛亮领兵十万复出祁山攻魏,司马懿领兵三十万拒亮。诸葛亮的参佐们认为魏军人多势众,处于优势,可暂停实行士兵的定期轮换制,留下这些本该轮换回家的士兵以壮声威。诸葛亮为此专门发布通告:坚持按规定办事,让应该轮换的战士按期离开战场返家。士兵们非常感动,纷纷要求留下作战。终于以少胜多,重挫魏军。

8、执法严明,弹劾不避权贵重臣,举荐不分亲疏贵贱

这在一般政治家是不易做到的,但诸葛亮却能一以贯之。马谡是诸葛亮的爱将,街亭失守,他挥泪斩之。李严在蜀国地位仅次于诸葛亮,也是受刘备托孤的重臣之一。当李严因自私卑劣,乱法乱军,危害国家统一大业时,诸葛亮三次上表弹劾,最后将李严削职为民,流放梓潼郡。但诸葛亮不搞株连,仍留李严之子李丰在丞相府做官,继续受到信任和使用。诸葛亮还经常教育他:希望他能正确对待父亲的问题,正确对待自己。诸葛亮执法严明的又一个特点是他给受处罚的人以改正错误的机会,对诚恳服罪改过的人,允许重新复职。这是他“法加于人而无怨”的原因之一。李严被罢黜后,听到诸葛亮病逝的消息,悲叹自己从此失去了改正过错后被重新起用的机会,遂激愤而死。

9、任人唯贤,推荐提拔了许多人才

诸葛亮主张不分贵贱,只要效忠国家,就唯才是举。诸葛亮推荐选拔的人才多数没有辜负诸葛亮的期望,其中蒋琬、姜维等人成了接替诸葛亮辅佐刘禅的文武干才,是后期支撑蜀汉政权的顶梁柱。

由于诸葛亮以法治蜀方针的贯彻实施,以及他严于律己,俭以率人精神的示范作用,在蜀汉文武百官中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曾和诸葛亮并署左将军大司马府事的董和,“死之日家无儋石之财”;尚书令刘巴“躬履清俭,不治产业”、吕乂“历职内外,治身俭约”;为将二十余年的邓芝,“不治私产,妻子不免饥寒,死之日,家无余财”;继蒋琬为相的费祎,“雅情谦素,家不积财,儿子皆布衣素食,出入不从车骑,无异凡人”;“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的姜维,“宅舍弊薄、资财无余、清素节约”。诸葛亮廉政思想影响之深远,可见一斑。

诸葛亮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官,其严于律己、廉洁奉公的作风,在古往今来的官吏中,实属罕见。由于他的身体力行,蜀国上下官清吏廉一时成为良好的风尚。他的公忠体国、勤俭持家、以身作则的人格魅力,生前就深受蜀人爱戴,死后更是受到后人敬仰,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面旗帜。

上一页 1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