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有人认为季文子的节俭只是“饰诈沽名之事”,目的是沽名钓誉,捞取政治资本。但这是偏见,季文子此举绝不是现在流行的“作秀”,这从后世称颂者众多即可见一斑。如宋人费枢曾赞叹道:“盖廉者,政之本;俭者,廉之本。文子之为政,其知本欤。”由此可见,节俭不仅仅只是个人生活作风问题,而是蕴涵着政治生活中的大道理。正如季文子自己说的那样,爱民是其节俭的出发点,而唯有如此,才是达到国家治理的正确途径。而就其后来又不拘一格提拔认识到自己错误并改正的仲孙它这一点来看,季文子也可以称得上是有器量的政治家了。汉代以后,季文子被很多官员奉为楷模。如东汉的虞延去官返乡后,当地太守富宗请他做幕僚。富宗是一个喜欢奢靡生活的人,他乘坐的车马、使用的器物都超出了地方官员的标准。虞延为此多次劝他要注意节俭,还举例说:“昔晏婴辅齐,鹿裘不完;季文子相鲁,妾不衣帛。以约失之者鲜矣。”但富宗却不以为然,结果不久便被朝廷论罪处死,史载其临死的时候“揽涕而叹曰:‘恨不用功曹虞延之谏!’”富宗不能效法晏婴、季文子,招致了灭顶之灾,这样的事例在历史上屡见不鲜;与此相反,那些能够洁身自好、廉正为民者则往往能得到良好的舆论评价,时人也经常以季文子等廉吏比之。如唐朝人李元纮,“在政事累年,不改宅第,仆马弊劣,未曾改饰,所得封物,皆散之亲族”。当时的名相宋璟对其非常赞赏,经常对别人说他“贵为国相,家无储积。虽季文子之德,何以加也”。这无疑也是对季文子政治与生活作风的肯定。
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身处政治斗争旋涡之中的季文子为什么能够做到清廉节俭?关键在于他能够“三思而后行”。对于这一点,孔子曾评论说:“再,斯(或作再思)可矣。”季文子的“善思知其理,善行知其难,遇事三思而后行”的思想,一直影响着后世。在孔子设坛讲学的过程中,曾以季文子、子产、臧文仲等享誉一时的人物说事,季文子也在其中。显然,孔子是要以这些人物的事迹来教导自己的学生,通过他们的努力建立像季文子等人那样的品行和功业,进而实现自己未竟的政治抱负。作为春秋时期的鲁国重臣,季文子注重个人修养,廉洁奉公,不仅在鲁国的内政外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更为后世树立了一个廉洁勤俭的廉吏楷模,受到后人不断的赞誉和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