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明清(鸦片战争以前)故事-北京保卫战

“皇帝被擒了!”这一消息如晴天霹雳,震惊朝廷内外。

北京城内一些大官富商,恐惧京师陷落,纷纷收拾贵重细软,举家南迁,一片混乱。

皇宫内更是乱作一团。皇后、宫妃为皇帝生死未卜而丧魂落魄,呼天抢地,嚎啕大哭。文武大臣各怀心事,如热锅蚂蚁,惶恐不安。

那被擒皇帝为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被蒙古瓦剌军首领也先俘获。

说起瓦剌,它是我国北方蒙古族的一个部族。自永乐末年以来,这个部族逐渐强大。瓦剌部族每年向明朝进贡大量马匹,明朝就给他们大量赏赐。按规定,瓦剌每年到明朝的贡使不得超过五十人,但在正统十四年(1449年),他们却派来两千人,还冒充三千,目的在于得到更多赏赐。司礼监太监王振得知他们虚报,就让礼部按实际人数给赏,并且削减马价五分之四。瓦剌首领也先以此为借口,派大批军队进攻山西大同。

瓦剌进犯大同的消息传到京城,英宗未经慎重部署,就在王振一伙的挟持下,两天之内,便率五十万大军仓促起程亲征。当时正为北方多雨季节,数日连降大雨,行军道路泥泞,人疲马乏,军粮不足,出征途中便饿死士卒不少,将士叫苦不迭。有大臣见军心动摇,劝谏英宗立刻回京。王振对此恼羞成怒,罚他跪于路旁,以儆效尤。也先见明英宗御驾亲征,佯装退却,诱明军深入。八月初一,明军到达大同。王振不懂军事,看到瓦剌军北撤,以为瓦剌军怯战,盲目坚持北进。后来听说前方军事失利,异常恐慌,竟不战自退。

起初,明军准备从紫荆关(今河北易县西北)撤退,从大同到紫荆关要途经蔚州,王振想请皇帝“临幸”家乡,借此炫耀权势。于是,军队就向蔚州方向行进。兵行四十里,王振突然想起大队人马经蔚州定会踏坏自家的庄田,破坏庄稼,因而临时变卦,勒令大队人马从原路奔回宣府,再从宣府往回撤。经过这样的折腾,不仅明军疲惫不堪,也先的兵马也随后赶到。英宗和王振于天黑前,撤退到离怀来仅二十里的土木堡,大臣力劝英宗迅速走路进城,王振却执意不肯,他只想到装载他私财的千余部大车未到,而置几十万军队的安危于不顾。王振命军队驻扎于土木堡。十四日晨,也先率瓦剌军追杀而至,把土木堡重重包围。

土木堡位居高地,兵士掘二丈多深不见水。南西河流被瓦剌军所占,人马两天不沾水,饥渴难耐,军心大乱。十五日,也先派使者假意求和,并挥师诈退。王振见瓦剌退兵,立即下令移营取水。这一动,阵脚大乱,瓦剌军精骑四面突冲而至,明军兵败如山倒,争先逃窜,不可遏止。王振此时早已吓得魂不附体。禁军将领樊忠早就恨透王振,他怒视眼前成了缩头乌龟的祸国奸贼,怒火中烧,扬起手中铁锤,大声说道:“我为天下百姓除此奸贼。”话起锤落,王振当场毙命。英宗想逃逃不成,只得下马盘腿坐在草丛中。瓦剌军在打扫战场时发现了英宗,于是英宗成了俘虏。这一仗,明朝从征百余官员全部战死,士卒死伤几十万。也先押解明军二十多万匹骡马和衣甲器械等辎重,押着英宗皇帝退兵北去。历史上把这一事件称为“土木堡之变”。

英宗被俘的消息传到北京,于是出现本文开头的混乱局面。

皇太后被朝中的混乱搅得心乱如麻,不知所措。一太监壮胆进言道:“常言道,国不可一日无君,太后和娘娘当下得快择吉日立太子为是。”太后听后如梦初醒,连连点头称是,忙命钦天监选吉日,立朱见深为太子。

可立了太子,又不能解救被扣押的皇帝。此时又一太监献策道:“也先扣住皇上,不过是想勒索财物。朝廷若肯花钱,还愁赎不回皇上。”皇后又觉得有理,止住哭声,吩咐宫女道:“快去将我宫中所有值钱珠宝及摆设品都撤下来,各宫妃也都拿出金银首饰,统统装箱备用,早日赎回皇上。”于是皇宫上上下下忙碌不停。

当时是英宗的弟弟、踔炱铑诩喙,他召集群臣进行廷议,侍讲徐有贞认为大势已去,力主迁都南京。兵部侍郎于谦厉声斥责道:“主张南迁者,罪当斩首!京师乃天下根本,一动则大势去矣。宋朝南渡去国之痛怎能不引以为鉴!”驳斥之声如洪钟大吕,令徐无言应答。

于谦(1398—1457年),字廷益,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他自小酷爱读书习文,懂得治国安邦道理,尤其敬佩民族英雄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言早就铭刻于心。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中了进士,后来官至河南、山西两省巡抚。他廉洁、正直,从来不阿谀权贵。宦官王振称霸朝廷时,地方官进京都得给他送礼,惟有于谦例外。这一年又轮到于谦进京,部下劝他带上礼物,不送金银财宝,送上土特产也行。于谦笑而甩袖道:“我可无钱送礼,仅此两袖清风!”后来,还特意作诗一首,诗末两句为:“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闾阎在此借指百姓。表明他不事权贵的决心。

下一页 第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