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的残暴统治,特别是繁重的徭役和兵役的征发,使大量的丁壮劳动力脱离了农业生产,导致了“耕稼失时,田畴多荒”。“黄河之北,则千里无烟;江淮之间,则鞠为茂草”。农村荒芜残破,城市也日益萧条,以至出现了“城郭则万户空虚,烟火则千里断绝”的凄凉景象。仅在山东一带,为高丽战争运粮的手推车夫就征发了六十多万人。二人共推一车,装米三石,路途遥远,沿途又没有给养,运送的米还没有到达目的地,就已经吃光。这些人只好逃亡山泽,俟机举义。人祸惨烈,天灾无情。611年,山东、河南等地大水灾,淹没三十余郡;613年山东又大旱,疾疫流行,死亡甚众。在暴政和天灾的交迫下,农民苦不堪言,简直无法生活下去了。
大业七年(611年),自称“知世郎”的王薄拉起队伍,占据长白山(今山东邹平南),首举义旗发难。邹平人王薄曾作《无向辽东浪死歌》:
长白山前知世郎,纯著红罗锦背裆。
长⑶痔彀耄轮刀耀日光。
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
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
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
王薄的反隋口号,很快得到广大贫苦农民的响应,点燃了隋末农民大起义的熊熊烈火。
大起义的规模是空前的。时间长达十三年,人数动辄数万、数十万,累计有几百万人。地域除巴蜀以外,均有起义军的足迹。在起义队伍中,除被压迫者外,各色各样的人都有,许多贵族阶层的人物也混入其中。
经过数年奋战,起义军汇聚成三支强大的队伍,这就是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窦建德、刘黑闼领导的河北起义军,杜伏威、辅公领导的江淮义军。
瓦岗军的创始人是翟让,因事被判为死囚,得狱吏黄君汉帮助越狱成功,于611年据瓦岗寨(今河南滑县南)起义,义众勇敢善战。不久,单雄信、徐世俊⑼醪当等加入义军。瓦岗寨紧靠永济渠,义军截取运河中往来的官私船只,取得大批粮食等物资,势力不断壮大。616年,贵族李密由王伯当荐引也加入瓦岗军。李密曾参加过杨玄感起兵,是他的谋主。李密加入义军后,联络并说服附近一些小股义军归并于瓦岗军;又建议采取积极进攻的策略,占据了威胁通济渠的荥阳,并设伏消灭了张须陀率领的精锐隋军二万多人,取得荥阳大捷。
瓦岗军又于次年攻占了巩县的洛口仓,开仓救济了上百万饥民,义军发展到数十万人,屡败隋军,几乎控制了河南全境,隔断了炀帝北归的道路并对东都洛阳形成包围。瓦岗军还发布讨炀帝的檄文,历数其十大罪状。檄文说:“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这已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
正当瓦岗军节节胜利之时,贵族子弟出身的李密于617年十一月,以设宴为名,阴谋杀害了翟让,造成起义军内部分裂。从此瓦岗军开始走向失败的道路。
隋炀帝害怕瓦岗军,生怕自己成为瓮中之鳖,躲在江都,不敢回洛阳。他的禁卫军被江淮义军击败,彻底地打破了他保据丹阳宫终老的迷梦。炀帝经常坐卧不安,惊慌万分,他对他的老婆萧后说:“外间大有人图侬。”他幻想能保住狗命,能像陈后主那样投降后被封为长城公。后来的形势更加对他不利了,他引镜自照,长吁短叹:“好头颅,谁当斫之?”618年三月,怨愤的禁卫军将领宇文化及,利用禁卫军思归关中的心理发动政变,攻入宫中,用素帛勒死了隋炀帝。隋朝至此实际灭亡。
宇文化及杀死炀帝后,率军十余万北归。此时李密久攻洛阳不下,又不听从部下直取关中的建议。618年秋,瓦岗军与宇文化及军大战于洛阳附近的童山,双方损失惨重。这时,龟缩在洛阳的王世充乘瓦岗军伤亡巨大、久战疲惫之机,对其发动突然袭击。李密战败,率军二万余人入关,投降了李渊。至此,瓦岗军便告失败。李密不久被杀。
我们在小说中熟悉的窦建德其实是农民出身,他因帮助过贫苦农民出逃并参加义军,全家被杀。后来他组织河北义军,队伍发展到十余万人,屡次打败隋军。618年五月,改称夏王。次年俘斩宇文化及父子。李密失败后,山东地区的义军都归附于窦建德,夏政权成为各地义军的旗帜。621年二月,窦率义军与李世民的唐军激战于虎牢,兵败被俘,后被杀害于长安。河北义军首领刘黑闼原是窦的部将,窦死,刘于621年七月重树义旗反唐,连败唐军。次年,刘称汉东王,定都洛州。三月败于李世民,后刘率部南下,十一月遭李建成、李元吉镇压,于623年兵败洛州,壮烈牺牲。江淮义军辅公于623年在丹阳称宋帝,次年在唐军进攻下兵败被杀。
隋末农民大起义失败后,李渊窃取战争果实,建立了历时近三百年的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