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秦汉故事-清静无为与民休息

上篇中项羽自杀前最后说的“汉”,指的就是公元前206年刘邦建立的汉政权。汉五年(前202年)二月,刘邦在战胜项羽后,在定陶即皇帝位(即汉高祖),重新建立起统一的封建政权,国号汉,五月迁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市),史称西汉或前汉。

当时,刘邦统治集团面临的局势十分危急。由于秦王朝的残暴统治和连年战争,社会经济凋敝,人民流离失所,城乡荒凉残破。当时生产萎缩,商业萧条,物资奇缺,物价飞涨,投机商人囤积居奇,以致“米石万钱,马一匹则百金(一金等于一万钱)”。连皇帝出行,宫中竟然找不到四匹同颜色的马来拉车,大臣将相只有坐着牛车出门上朝。人民大多衣食无着,完全陷入饥寒交迫的境地。统治者不能不考虑的问题是:秦朝为什么被推翻?怎样才能巩固自己的统治?

汉高祖刘邦即位后,十分重视秦亡的教训,他命令陆贾总结历代兴亡及秦失天下的原因,陆贾指出秦亡的主要原因是“举措暴众”、“用刑太极”。汉高祖主张文武并用,以黄老(黄帝、老子)的思想为指导,实行比较舒缓的政策,这就是“无为而治”。老子是春秋时的道家思想家,和秦朝奉行的法家思想相反,道家主张无为而治,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止。”老子认为表面上强大的东西,不一定能持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他劝统治者要“慈”(减轻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要“俭”(自己少享受),这样才可以保持统治地位长久。刘邦很赞赏这些意见。他和他的后继者惠帝、吕后、文帝和景帝都以这种思想作为指导思想,实行“轻徭薄赋”、“约法省禁”、“与民休息”的政策,并把“清静无为”作为人君的“南面之术”。汉初的大臣们也都能按皇上的要求做到,最典型的要算萧何、曹参。

萧、曹二人很早随汉高祖起兵。萧何执政时,就简化了秦朝的规章制度,主张一切要按章办事,不要节外生枝。曹参做官,主张“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萧何死后,曹参为丞相,他认为惠帝的才能比不上高祖,他的才能也比不上萧何,只能照老规矩办事。因而墨守萧何的成规,“举事无所变更”,十五年内很少兴发大的徭役。当时修筑长城,都分散在几年的农闲时进行,为期也不过一月。这就是史书说的“萧规曹随”。

西汉统治阶级在前七十年左右坚定地奉行黄老之术,这有利于统治阶级,客观上也有利于人民。与此同时,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恢复封建统治秩序,平复战争的创伤,发展封建经济,以巩固封建政权。他们为了加强对人民的控制以便更“合理”地剥削,重新编制了户籍。在户籍中登记的人,称之为“编户齐民”。同时还确立了赋税、徭役、兵役制度。规定田租(土地税)为十五税一(前155年改为三十税一)。算赋和口赋(人口税):凡民不分男女,十五岁至五十六岁每人每年交算赋一百二十钱(商人奴婢加倍);七岁至十四岁每人每年交口赋二十钱(武帝时改为二十三钱)。兵役:凡民年二十三岁至五十六岁服兵役两年,一岁为正卒,一岁为戍卒。此外,每人每年还须在本郡服徭役一月,称为更卒。不服役的,出钱二千,称为践更。每人每年须戍边三天,不服役的出钱三百,叫过更。这样,封建统治秩序便恢复并稳定下来。

文帝、景帝统治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文帝十分重视农业,一再下诏指出:“农,天下之大本也。”训诫百官劝课农桑。他采纳贾谊“驱民而归之农”的治国方案,实行注重农业生产的政策。他恢复古代的“藉田礼”,春播时节,率群臣到田间举行耕种仪式,以鼓励农耕。告谕各地官府,春耕之前当劝告百姓适时耕作,并放贷贫苦户谷种和口粮,使他们安心务农。文帝还下诏救济各地的鳏、寡、孤、独。规定八旬以上老人按月发给米、肉、布帛,地方官须按时、节去慰问老人。

汉文帝还以自奉节俭为天下人作榜样。皇帝龙袍由黑色厚布制成。夫人所穿戴的衣物也很朴素,衣下摆不拖曳于地,宫女的则更短。国库钱财文帝不轻易动用。一次,有人建议造一座露台,汉文帝召工匠预算造价需一百金,他说:“这要花掉十户中等人家的财产,太铺张,朕居先帝皇宫已觉阔绰,何必再造露台?”

公元前157年,四十六岁的汉文帝重病难起,他立下遗嘱:要从俭安葬,陪葬品不许用金、银、铜、锡等。治丧期间,不得限制百姓娶亲嫁女、祭祀、饮酒、吃肉。送葬仪式一律从简,所用孝带宽不得超过三寸。他命令把他的大部分宫女遣送回家,让她们嫁人成家。

文帝死后,太子刘启即位,是为景帝。景帝“令田半租”,即收汉高祖时的一半,三十税一,以后成为汉朝的定制。文、景二帝都减轻刑罚,废除妻孥随坐法和断残身体的肉刑,以致有“刑罚大省,至于断狱四百,有刑措之风”的美誉。

下一页 第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