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三家分晋

春秋后期,卿、大夫专权和兼并成为一种十分突出的社会现象。

按周朝宗法分封制度,是“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即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分封卿、大夫。在西周或者春秋前期,卿、大夫尚未形成独立势力,到春秋后期,随着形势变化,各诸侯国中卿、大夫力量强大起来,他们在自己封邑内形成一个个割据的独立势力,并开始相互兼并。一些势力特别强大的卿、大夫,还操纵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国君反倒成了傀儡,有的甚至把他们不满意的国君推翻或赶走,另立一个他们认为满意的国君,有的干脆将自己所在的诸侯国推倒,将土地瓜分,重新组成几个新的“国”。

晋国便属于后一种情况。

为避免内乱,晋文公之后,晋国作出一条规定,不给国君家族的子弟以一定的土地与职位。如此一来,晋国政权便逐渐被异姓卿和大夫所支配。后来,晋国又让卿族(卿大夫家族)代替公族(国君家族),卿、大夫势力便不断扩张起来。春秋中期后,晋国卿位一直由十个卿、大夫家族所占据。随着政治、经济、军事势力逐渐膨胀,这十个卿、大夫家族又相互兼并,到春秋晚期,晋国只剩下韩氏、魏氏、赵氏、范氏、智氏、中行氏六家宗族,即所谓“六卿”。在这六卿中,范氏和中行氏耕地面积较小,实力比较弱,但他们很不服气。公元前493年,范氏、中行氏联合起来对赵氏发动战争。赵氏一方面采取一些革新措施,进一步增强实力,一方面联合韩氏、魏氏反击。经多次战斗,公元前490年,范氏、中行氏彻底失败,逃出晋国。

从此,晋国的卿族只剩下赵氏、韩氏、魏氏、智氏四家,其中以智氏势力最大。

这四个家族的当权者分别是赵襄子无、韩康子虎、魏桓子驹、智伯瑶。智伯势力最大,野心也最大,他打算先削弱其他三家势力,再一家独霸晋国。

晋出公见这四家势力太大,自己又不甘心做傀儡,便秘密向别国借兵,想削弱他们的势力。不料消息泄露,智伯联合其他三家打败了晋出公,另立敬公为国君,并把敬公牢牢地控制住。实际上,智伯等人把整个晋国大权抢在了自己手中。但他还不满足,一心想废掉敬公,自己当国君。可他害怕另外三家不服,就想出一个削弱三家力量的办法:他打着敬公旗号,声称为了增强晋国防御力量,要四家各献出一百里土地,收取赋税用于军事开支。若其他三家交出土地,智伯便可不费力地白得三百里地盘,他的力量就更强;若哪家拒绝交出土地,他便以国君名义发兵讨伐,这也名正言顺。

于是,智伯派人到三家去要地。韩康子和魏桓子害怕智伯权势,都按数献出土地,唯独赵家拒绝交出土地。他对智伯派来的使者说:“地是我祖宗传下来的,我不能随便将它送给别人。”使者回来向智伯转达了赵襄子的话,智伯听后,气急败坏,于是便传敬公旨意,联合韩、魏两家去攻打赵家。事先怕这两家不肯去,便许愿胜利以后,赵家的地方由三家平分。于是,三家兵马浩浩荡荡向赵家杀来。赵襄子见三家来势凶猛,不敢硬拼,便退守到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晋阳城池经赵家祖辈苦心经营,城墙坚实,城中储备了很多粮食。赵襄子到了晋阳,见城墙牢固,粮草充足,心里非常高兴。但他视察完守城军队后,又发愁起来。原来这些年,赵家只顾发展生产,百姓倒是丰衣足食,仓库里存有不少粮食、干草,但军队的装备却越来越简陋,刀剑大都破旧,弓箭也很少,赵襄子担心仅靠目前这些武器装备,抵挡不住智、韩、魏三家的猛烈进攻。于是,他连忙将众臣找来商议对策。大臣张孟谈对赵襄子说:“主公不必着急。我听说先主在修此城时有些柱子用铜铸成,宫墙里边砌满芦柴和荆条,我们可以折几根铜柱做箭头或戈矛,将墙中芦柴和荆条拿来做箭杆。”赵襄子一听,非常高兴,马上派人扒围墙、拆铜柱,连夜赶造戈矛弓箭等武器,加强防备,严阵以待。

智、韩、魏兵马浩荡而至,将晋阳城围得水泄不通,拼命攻打。赵家军队凭借武器精良,粮草充足,士卒勇敢,硬是坚持了三个多月。智伯见晋阳久攻不下,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一天,他带领随从登上城西北的龙山去察看地形,见一条晋水从山那边流来,又从晋阳城外滚滚不停流去,他忽然想出一个破城办法。于是连忙将韩、魏两家找来商议。他说:“我想用晋水淹毁晋阳城,只要筑一条大坝便能将城淹没。”韩、魏两家都以为好。于是,三家的士兵按照智伯的命令立刻行动起来,大坝和蓄水库很快筑好。正好赶上雨季来临,智伯便令人掘开堤坝,汹涌的洪水很快将晋阳城围住。城中进水很多,眼看难以坚守。赵襄子非常忧愁,又同众臣商议解救办法。大臣张孟谈道:“当下形势,韩魏两家同智家面和心不和,我去找他们晓以利害,争取他们来击退智家围兵。”情况紧急,赵襄子同意让他去试试。

下一页 第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