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1)

茅盾及其作品:大半个世纪时褒时贬的命运

1983年纪念茅盾逝世两周年时,我在会场听周扬讲了一段精辟的话:茅盾“是新文学运动的创始人之一”,“他的成就是不朽的。”“对此至今还没有作出全面的评价。”我和他“尽管天天在一起,有一段”还“毗邻而居,但是我也不能很深地认识他。”“一直到他去世的时候,也不能说我完全认识他。”“认识一个伟大的作家,也并不那么容易,这需要时间。”《在全国茅盾研究学术讨论会上的讲话》,1984年《茅盾研究》丛刊第1辑。

在周扬说过这番语重心长的话十多年后,文坛涌现了消解经典、踏倒前人的“重写文学史”思潮。这些晚生后辈不仅把茅盾从“文学大师”榜上除了名,还把文学史上早有定评的《子夜》驱逐出文学殿堂。他们全然不顾及茅盾赖以产生的时代和历史环境,仅凭西方泊来的那点所谓“新潮”“观念”所“耳食”成的主观好恶,闹了一场以“尺”论“斤”的笑话。

闹剧时过境迁,余波却环环扩展。在不明真相也不知底里的读者中,冷淡茅盾及其作品的连锁反应犹存。当《茅盾作品精选》面世时,我得负责向读者就此问题作个明确的交待。

茅盾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乌镇一个亦商亦宦的家庭。其父和师长辈大都是维新派。新式的家庭熏陶与中小学教育,使中国知识分子优秀的“士”的传统与西方传来的民主与科学的精神从茅盾学生时代起就转化为他的思想内因。

1913到1916年茅盾在北京大学预科,师从许多国学名师和洋教授,从中、英两语的讲授中吸取了中西文化精华和民主科学文明;感受了辛亥革命以来,“五四”山雨欲来的时代氛围;开拓了世界视野。1916年进入商务印书馆,有幸置身名家济济的行列,埋头涵养楼书海中顽强拼搏,思辨探究,溯本求源,逐步完成了学贯中西的知识结构。他很快就崭露头角,融入“五四”大潮。茅盾人生征途中政治、文学两件大事也接踵而至。

一件是从1920年起他攻读马列书籍,加入了在上海创建的中国最早的共产党组织,参与建党前的理论准备宣传工作。1921年中国共产党正式建立时茅盾是首批53位党员之一。此后几年一直担任要职:起中央与地方的纽带作用的中共中央联络员;中共上海(江、浙)兼区执委会委员等;以党的书记身份领导商务印书馆大罢工并取得了胜利。

第二件大事是1921年起受命革新《小说月报》之同时,与北京的郑振铎等合作发起组织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大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以此组织为基本队伍,以此刊物为阵地,向旧文学发起总攻。创下了“五四”新文学革命的赫赫业绩。茅盾同时翻译与理论批评并重,系统介绍了西方进步文艺思潮流派如自然主义、新浪漫主义等,大力倡导现实主义,以帮助实现中国文学现代化。他写了大批理论批评文章,扶植“五四”文学特别是文学新人。本书选编的《独创与因袭》、《告有志研究文学者》、《文学者的新使命》就是当时发聋振聩之作,而《读〈呐喊〉》是最早敏锐而准确制定鲁迅小说不朽价值的文章。茅盾以这一切业绩而成为当时最权威的理论批评家和最早的西方文学史家、翻译家。

然而1928年茅盾却说:“在过去的六七年中,”“我的职业使我接近文学,而我的内心的趣味……则引我接近社会运动。”“我在那时并没想起要做小说,更不曾想到要做文艺批评家。”在茅盾,革命与文学都是应历史要求自觉致力改造中国黑暗社会,改变人民被压迫命运总体事业的有机部分。这也是他生命意义与价值之所在。所以从1926年起他放下商务印书馆的工作,赴广东参加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后被中共中央留下担任当时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的毛泽东的副手,即该部秘书一职。从此,茅盾就开始了职业革命家的生涯。

也正是从这时起,茅盾开始遭遇革命内部和党内的冲突与分化。先是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新右派发动的镇压共产党的“中山舰事件”。接着他亲历了毛泽东与党内和共产国际中右倾路线代表发生的冲突。此后茅盾被中共中央调回上海又调往武汉,先后任名义是国民党领导实际由共产党控制的中央军校武汉分校政治教官和《汉口民国日报》总主笔,对大革命和北伐一定程度上起了舆论导向作用。大革命失败后,茅盾奉中共中央指示转入地下,后遭到蒋介石的通缉,转赴日本避难。这期间瞿秋白、李立三取代陈独秀先后主持中共中央。由于急躁情绪和受斯大林代表的共产国际“左”倾思潮影响,两度犯了“左”倾路线错误。这一切对茅盾震动极大。

  • 下一篇 动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