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特殊“性格”的维生素

维生素B1:我国古代名医孙思邈还发现有钱人常常得一种全身浮肿、肌肉疼痛、没劲的病。这恰恰与穷人得“雀盲眼”相对应。这引起了孙思邈的注意。他仔细地观察了富人吃的精白米和穷人吃的粗粮,发现粗米里掺杂着许多米糠、麸皮,而精白米则去得一干二净,而且在吃前还要拼命淘洗。于是,他就试用米糠和麦麸皮来治脚气病,果然非常灵验。到了1896年,荷兰的一位医生也注意到这种情况,他在爪哇,发现被荷兰殖民主义者监禁的75万名爪哇人,以吃白米为主的人中,每40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得脚气病,而吃糙米者1000人中,只有一个人患这种病。他用鸡做试验得到证明,糙米中确实含有能治脚气病的物质。这种物质就是维生素B1。

为什么吃上等精白米的人容易缺乏维生素B1而得脚气病呢?因为维生素B1在谷物中主要存在于谷皮和胚芽里,显然碾米过分精白,煮饭时捞出米汤,都会造成维生素B1的浪费。此外,含有维生素B1的食物还有蛋黄、动物的内脏和新鲜蔬菜。维生素B1在碱性溶液里不稳定,所以熬粥时加碱对它是很不利的。

维生素B2:有时口角发生糜烂,这就是缺少维生素B2的缘故。

维生素B2又称核黄素。一个成年人每日需要量为2毫克,婴儿约为1毫克。它在酵母、肝脏、肾脏、大豆和花生等食品中含量较多,并能耐高温。若维生素B2不足,不仅引起口角炎,而且还可以引起角膜炎、舌炎、阴部炎症等等。

维生素B12:1926年,有人用肝脏治疗恶性贫血,获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三年后,发现牛肉亦有同样的功用,但必须把牛肉和正常人的胃液混合后同时给予,否则无效。所以当时就推测,肝脏和牛肉里一定含有一种“外在因素”,正常胃液里含有“内在因素”,这两者相结合成为一种“抗恶性贫血因素”,从而在消化道里被吸收。然而,这两种因素是什么呢?这引起了科学家很大的兴趣。直到1948年,才有人用动物的肝组织提纯出一种含钴的红色晶体,于是维生素B12终于问世了。

人体内营养物质的代谢都是复杂的化学反应,必须通过“化学技师”的帮助才能完成。这个化学技师是谁呢?是酶。而酶的组成物质,有一部分叫酶的辅基,缺了它,就失去了酶的作用。充当酶的辅基的角色,多数就是我们上面介绍的B族维生素。所以,我们可以称它们是酶的得力助手。

维生素C:中世纪欧洲的航海家和探险家,在远洋航行中,常常流行着一种全身性的出血性疾病,而一回到陆地,病就慢慢好了。比如,1535年法国著名旅行家卡尔德,带了110人的队伍远洋航行。在漫长的几个月中,竟有100人得了坏血病,其中有26人因无法医治而死于途中,其余的人,后来喝了用松树叶煮的汤,才恢复了健康。但当时,不知道是什么缘故。十八世纪时,曾有人怀疑可能与食物有关。直到1907年,从食物中提取了维生素C以后,坏血病的原因才真正找到。原来是由于探险家和航海家长期在海上航行,缺乏新鲜蔬菜,使之维生素C供应不足所造成。坏血病就是由于机体对维生素C的摄入不足,造成毛细血管壁细胞结合不牢,变脆,容易出血所引起。此外,维生素C还有提高人体的抵抗力,防止动脉硬化的功效。

维生素C在新鲜蔬菜和水果中含量丰富,其中尤以山楂、柑桔和梨中含量最多。各种蔬菜中,以灯笼辣椒、苋菜、豌豆苗及西红柿中含量较多。

维生素C性格活泼,加热不到100度就会遭到破坏。若把蔬菜切后放到空气里,时间长了,因与空气接触面积大而氧化破坏很多。用铜器煮含维生素C的食物,维生素C的破坏比用其它容器煮高出5~6倍,这些都是在食物加工过程中应该注意的。

总之,形形色色的维生素,各有它特殊的性格,对身体也发挥着它独特的作用。

(选自《医海拾零》,1982年)

上一页 1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