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中华圣贤经典——信-前言

“信”是儒家伦理道德的重要范畴和概念。两千多年来,它对维系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产生过巨大的作用。关于“信”,孔子在《论语》中直接提到过三十多次,仅次于仁、礼等概念。孔子多次强调“主忠信”的基本原则,并说:“民无信不立。”孔子还进一步断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大学》中也说:“与国人交,止于信。”战国时的诸子百家则对“信”的意义加以更深入的分析,例如韩非说:“忠,所以爱其下也;信,所以不欺其民也。”由于“信”本身就包含了敦厚笃实的意思在内,所以后来从“信”发展出两个重要概念:一个是“忠信”,一个是“诚信”。

“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石,但是在市场经济不断向深层化发展的今天,诚信缺失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于是,人们越来越感受到古代圣贤留给我们的诚信精神资源的价值所在,对这份宝贵的精神资源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有效的传承成了当务之急。因此,本书就为读者抛砖引玉,从立人、修身、交友、管理、职场、经商这六个方面,介绍古代圣贤们的诚信智慧,并开掘其中的当代启示,以期读者能够从中得到教益。

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意思是说人只有做到忠信才能行得通。人在群体中生活,只有人人讲信用,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互信,社会才能正常地运行、发展,所以圣贤教导我们信是立身处世的基础。

在《孟子·尽心上》中,孟子说:“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意思是反省自己,做到完全真诚,那么得到的快乐会是最大的。要做到诚信无欺,大多数情况下需要我们自身进行道德修炼,也就是说要做到“慎独”,即使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够守信不移。时时自省,谨小慎微地坚守自己诚信的道德信念,做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获得内心的快乐与安宁。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需要朋友,都渴望在芸芸众生中找到知己。但是,在择友、交友、待友时,我们必须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诚信,正如《论语·学而》中所说的那样:“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般的珍贵友谊。

《论语》中记载,弟子问孔子如何治国,孔子说要做到三点:要“足食”,有足够的粮食;“足兵”,有足够的军队;还要得到百姓的信任。弟子问,如果不得已必须去掉一项,那么应该去掉哪一项呢?孔子回答说:“去兵”。弟子又问,如果还必须去掉一项,去哪一项?孔子说:“去食。民无信不立。”可见,在孔子看来,得到百姓的信任比什么都重要。治国如此,做好管理又何尝不是呢?古代圣贤思想中以信为本的管理之道,是每一个管理者都应该学习的。

在职场中,“信”表现为忠诚、敬业、负责、信任,“信”是员工的责任,每个员工都应该以此来要求自己。无论是身为上司还是下属都应该具有敬业精神,做到恪尽职守、精益求精,切不可弄虚作假、偷奸耍滑。《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十五云:“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诚信是百行之源、成事之本。只有以诚、信、敬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才能攀上事业的高峰。

戴圣《礼记·儒行》有云:“儒有不宝金石,而忠信以为宝。”意思是说,儒者重德,故不以金玉为宝,而以忠信作为修身养性、齐家治国的法宝。作为商人,同样应该以“忠信”为经商的法宝,致力于做一名受人尊敬的儒商。俗话说:“小商道做事,中商道做市,大商道做人。”要想使自己的生意做强做大,就必须先做一个有德之人。所谓“德者,得也。”只有以德为根,以质为本,把“忠、信、义”作为经商的原则,才能在当今的市场经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信”是人类永恒的道德尺度,当人们不再重视“信”时,那么社会的发展无异于缘木求鱼、沙上筑塔。所以儒家关于“信”的智慧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值得我们深入地发掘,并永远地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