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十三、文字起源神话

仓颉造字

相传仓颉是一个怪人。他头大如斗,身高二丈有余,长了四只眼睛。特别是额颅上的眼睛,大的像铜铃,能够看到一千里以外的东西。因此,老百姓都叫他千里眼。

千里眼虽然长得凶恶,可是他面恶心善,常给老百姓做好事。他看得远,脑筋灵,到处给老百姓想办法,解决困难。他看到老百姓把每天吃用剩下来的食物,用一样一样的东西做记号,太麻烦了,也难记得很,就想替老百姓找一样简单的物儿做记号。他想呀想呀,想了九九八十一天,也没有想出一个好办法,亏当他脑子灵,后来终于想出了一个好方法:造字。

法子虽然想出来了,那么究竟要造多少字呢?他做了充分的准备后,确定造一斗字。字咋能用斗量呢?原来,他做了一个木斗,每造一个字,就向木斗里放上一粒黄米,直到把斗放满,才算把字造够了。

他连夜带明地造,多亏长了四只眼。白天,他用这两只眼造字,那两只眼休息;晚上,他又用那两只眼造字,这两只眼休息。造呀造,他的头发胡子全白了,总算造满了一斗字。

各国的国王听说仓颉把字造成了,都日夜兼程地赶来要字。只是,中国的国王离得近,赶来得最早,仓颉给他一升字,他嫌少,又给他一升,他还嫌不够,一直要到九升,仓颉说啥也不给了。趁国王起身,仓颉往外送的时候,国王的一个大臣又偷了七合,仓颉只剩三合字了。他只好把剩下的三合字给其他一些国家一粒一粒地数着分。分到最后,只剩下二十六个字了,可是还有几个国家都没有分到字,仓颉只好说:“你们这几个国家就都用这二十六个字吧!”几个国王就拿上字回国去了。

后来,仓颉到各国去教字。他特别重视教这二十六个字,据说,这二十六个字就是英文,因而英文是比较通用的文字。

中国在分字上虽说占了便宜,连分带偷九升七,可惜,认完字的人却不多,据说只有后来的孔子识完了。我们这个地方到现在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

仓颉造字一斗米,

孔子认了九升七;

只剩三合撒在番邦地,

各国寥寥儿无几。

向佛祖讨文字(傣族)

在那遥远的年代,人间没有文字,人们只得靠刻木结绳来记事,用千千万万颗红豆和豌豆来计数。后来,木块越来越少了,草绳也越来越少了,红豆和豌豆也不够用了。人们整天为这件事犯愁。

这时,人们听说法力无边的佛从天上来到了人间,于是,大家都去找佛讨求文字。汉族带着纸去了,傣族带着贝叶去了,哈尼族带着牛皮去了。他们翻过一座又一座高山,穿过一片又一片森林,过一条又一条河流,不知走了多少月,也不知过了多少个冷天和热天。一天,满怀希望的人们终于来到了佛穿境的神山上,拜见了佛,一齐跪下向佛讨索文字。仁慈的佛一一满足了人们的愿望和要求,立即在纸上写下了文字,交给了汉族;在贝叶上写下了文字,递给了傣族;在牛皮上写下了文字,拿给了哈尼族。接着,佛嘱咐说:“我写给你们的文字是同一种文字,你们拿回去记数记事吧。”

人们分别拿了写着文字的纸、贝叶和牛皮,一齐向佛深深拜谢。然后,欣喜若狂地离开了神山,向家乡走去。

不久,人们来到了一条大河边,河流又宽又长,水势又汹又猛,要过河只能凫水。为了把文字尽快地带回自己的部落,他们都毫不犹豫地纵身跳入滔滔的波浪中,向对岸游去,游啊游啊,人们精疲力竭地游到了河边,爬上了岸。汉族一看,他带的纸被河水浸湿了,佛写在纸上的文字变了形,弯弯曲曲地像鸡爪似的。傣族的贝叶和哈尼族的牛皮,不但不怕水浸,被水一泡,反而变得有模有样了。人们抱怨了一阵子,又继续往前走。许多天后,来到了一座荒山上,这时,人们才发现带在身上的干粮都吃完了。别无办法,只好找些草根树皮充饥。可到后来,所走的路越来越艰难,经过的山地越来越荒凉,什么吃的东西也找不到了。人们忍饥挨饿,继续一步步往前走,走着走着,人们走不动了,一个一个倒在地上,望着蓝天流泪。难道辛辛苦苦讨来的文字,就要同我们一起被埋在这陌生的地方吗?为了活下去,向人们传播文字,哈尼人不得不把唯一可以充饥的牛皮献了出来,让大家烧了吃。所以,哈尼族的文字没有传下来。

讨文字的人们终于回到了自己居住的地方。那刻在贝叶上的文字,因不怕水湿,又不能烧吃,才把佛写给的文字原样保存下来了。使傣族有了绣花似的文字。那写在纸上文字,虽然是佛送的同一字体,但因为被水浸湿了,变了形,于是出现了傣文和汉文两种不同的文字。不过,许多汉文仍然与傣文读音相同。

有了文字的傣族和汉族,都没有忘记无私的哈尼人,深深记得他们献牛皮的恩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