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少年百科 - 电子书 - 正文*

天道(节选)

天道

[导言]

《天道》的主旨是提倡“无为,以阐述自然的意义。“天道”,就是自然的规律。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只有顺手“天道”,“无为”而治,方能达到美好的目的。

天道运而无所积①,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明于天,通于圣,六通四辟于帝王之德者,其自为也,昧然无不静者矣②!圣人之表也,非日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铙心者③,故静也。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休则虚,虚则实,实者伦矣。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静则无为,无为也,则任事者责矣。无为则俞俞④。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

[注释]

①积,滞也,蓄也。运,运也,转也。

②六通,谓四方、上下也。四辟者,谓春、秋、冬、夏也。

③铙(náo),通作“挠”,扰乱的意思。

④俞俞,从容和乐之貌也。

[译文]

天道运转。覆育苍生,照之以日月,润之以雨露,鼓动陶铸,曾无滞积,是以四序回转,万生生成;帝道法天象地,运御群品,散而不积,施化无方,所以六合同归,八方款附。圣道合于天,运转无穷,亦无滞畜,故海内臣服。明天自然之规律,洞鉴圣人之道,六合四时畅达于帝王之德,任物自动,万物没有不是静悄悄地H坏刈陨自长。圣人的虚静,不是因为虚静好,才去虚静的,圣人的虚静,是因为万物都无法扰乱他的心,所以才虚静的。水静止则能照见人的须眉,清而中正,大工匠可以取来效法。水静止的犹能洞鉴人的须眉,更何况是精神呢!圣人的心是明静的,就像明镜一样可见照见天地万物。虚静、恬淡、寂寞、无为,四者异名而同实,故具此四名,而天地以此为平,道德用兹为至也。因此帝王圣人皆休虑息心,无思无虑,心中达到那种平和若镜的无为之境。既休虑息心,乃与虚空合德。与虚空合德,则会于真实之道,真实之道,则自然之理是也。理虚静寂,寂而能动,能动则有得。宁静便能无为,无为便能使任事的人各司其职,使其自动,无为就会从容和乐,从容和乐,则忧患不入于心,可以长寿了。

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明此以南乡①,尧之为君也;明此以北面,舜之为臣也。以此处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处下,玄圣素王之道也。以此退居而闲游,江海山林之士服;以此进为而抚世,则功大名显而天下一也。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②,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庄子曰:“吾师乎,吾师手!纪蛭锒不为戾③;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寿;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此之谓天乐。故曰: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④。故知天乐者,无无怨,无人非,无物累,无鬼责。故曰:其动也天,其静也地,一心定而万物服。言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天乐者,圣人之心以畜天下也。

[注释]

①南乡,即南向,指称帝。

②大本,根本。大宗,宗原。

③(jī),碎。戾(lèi),暴。

④阴,阴气。阳,阳气。同德,具有共同的性质和常态。同波,同流。

[译文]

虚静恬淡、寂寞无力,这是万物存在的根本。明白了这个道理而做君王,就如唐尧为人君;明白了这个道理而为臣子,就如虞舜为人臣。用此无为而处物上者,天子帝尧之德也;用些虚淡而居臣下者,玄圣素王之道也(所谓素王,即指有其道而无其爵者,若老子之类。编者注)。用此道而退居,故能游玩山水,人容闲乐,是以天下隐士,无不服从;用此道进取而治国,则或名彰显而天下统一。虚静就可成玄圣,行动就可成帝王,无为就被万物所尊崇,朴素乃万物之根本,故能称美于天下。天地以无为为德,故明白无为乃无地根本的道理,就能与天合一。用此来均平万物,顺应民俗,就能与人合一。与人合一,称作人乐;与天合一,称作天乐。庄子说:“我的大宗师啊,我的大宗师!粉碎万物而不能称为暴戾;泽及万世而不能称为仁义,比上古还出生得早也不能算是长寿;覆载天地、雕刻众形也不能算是灵巧。”这就叫天乐。因此说:“懂得天乐的人,他活着时顺应自然而运行,他死了则与外物融为一体。虚静时与阴气具有共同的性质和常态,活动时与阳气同流。因此懂得天乐的人,不会受到天的怨恨,不会受到外人的非难,不会被外物所牵累,不会被鬼神责备。因此说:运动时合乎天的运行,静止时如大地一样沉寂,整个心思安定专一而能统驭天下;既无鬼责,有何祸祟?动而常寂,故魂不疲劳,用虚静之心,空纳万物。把虚静推及到天地,与万物相通,这就叫天乐。所谓天乐,便是圣人用虚静之心,来养育天下罢了。

  • 下一篇 至乐
  • 上一篇 大宗师(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