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镇位于柯山脚下,与柯岩毗邻,南有鉴水相伴,北有柯山相依,东有中国轻纺繁华,西有阡陌良田怡然。虽然已建了两年多,但对于我这个本地人来说,却也一直没有来过,这次,“柯小杯”省少儿绘画(写生)、摄影(抓拍)现场赛在这里举行,作为工作人员,我有幸参观了一番。
从柯山上望鲁镇,只是狭长的一条,白墙黛瓦,有街一条,房屋甚密。从正门进入,先见一广场,可容千把人,左侧为河,右侧为路,河与路一直可通整个鲁镇。广场临河边竖一石碑,上有鲁迅的《故乡》片断,是我非常喜欢的那一段:“……这不是我时时记得的故乡么?……故乡本也如此……”我感受到鲁迅对故乡的那种感觉,是熟稔而又陌生的,就像鲁镇之对于我们,也如同昨日似是而非的场景。碑旁是大文豪的坐像,全用青铜雕就,一旁有江泽民的题词:民族魂。有很多游客在此留影,可见人们对鲁迅的敬重,不仅是文品,更是人品。 小荷作文网 www.zww.cn
朝西竖一大牌坊,往内便是鲁镇的主体了。这是一条商业街,两旁都是各家店铺和门面,全部仿照那个时候的样子,凡是鲁迅先生笔下能找到的鲁镇的印象在这里都可以窥见,整条街还有几个部分按鲁迅的作品集来命名的,如《故事新编》等。街上热闹得很,特别多的是绍兴特产,什么干菜、老酒、香糕、腐乳等,这些在我童年时常见的东西让外地游客买得不亦乐乎。吃起来比以前我们吃的要好吃多了,大概也在与时俱进,改进工艺吧。 小 荷 作文网 www.zww.cn
街上最吸引人的自然是那几个鲁迅笔下的人物了,作为长期在这里这几个“职业演员”,他们已对人物的思想和神形把握得很恰当了。最生动的当属那个“阿Q”,只见他乜斜着双眼,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破毡帽耷拉着,衣服活像个济公,趿着双破布鞋,清瘦的脸,唇上颔下的小胡子很是形象,一走动,弓着背,摆着臂,圈着腿,油滑自高地瞥着行人。街上另一个“大人物”就属祥林嫂了,可以说我们很多人小时候是听着关于她的故事长大的,对她也就自然熟悉了。她在街上不停地讲述着“阿毛”的故事,她零散的头发挂在额前,挎一只篮子,拄一根细竹棍,皱着眉头可怜地在街上行走。当然鲁迅先生笔下的鲁四老爷、县太爷、孔乙己、捕头等也惟妙惟肖。
从这条街的各个胡同进去,你会在错落有致的房屋里看到陈列或展示的各类不同的内容,我印象较深的是进入一间左右两面都是玻璃的房屋时,呈现在我眼前的一副副活灵活现的血淋淋的人吃人的社会场面,仿佛又被带到了那个令人发指的旧社会,在灯光和声音的交汇中,你感到的将不仅是恶心和恐惧。
在这条街的尽头是石桥,这样的石桥在整个鲁镇应该有十多座,将整个景区串连起来,游客可以自由地在各个景区之间穿行。走过石桥,又是一广场,不过这里是看戏的地方,正前方一座大戏台,总会定时上演越剧、莲花落或其它曲艺。游客们可以在这里歇息品味,一旁有扯白糖卖,也是绍兴特产。往其后走,廊桥飞檐,亭台池榭,祠堂神庙,塔楼书院,都各具特色。真是物华天宝之所。
我知道鲁镇原来定不是在这个地方的,而今人们又从这个仿建中体味了历史,体味了文章中的深意,也发展了地方经济,“鲁”自然不是鲁迅的本家,但它却是鲁迅文学中的精华,鲁镇在历史上有,在我们的印象中也存在,而今它变得如此真实可触了,这本身也是让人高兴的事。只是遗憾的是作为鲁迅故乡的后人,我们还有很多东西没有看过,吸许多事情和人物记不太清了,只是模糊地记个大概,特别是一些“现代人”,虽然人在鲁镇游,心却不知鲁镇事了,甚至连鲁迅笔下的几个常见的人或事也不知道或搞不清了。我就会听到游客们在那里叫“这是谁”“那是谁”的话语,他们不知道,就像从未看过鲁迅的文章一样,这样的素质也让我觉得这是教育的失败。
我还有看不惯的一些游人,那是对祥林嫂、阿Q等人的嘲讽。穿戴入时的中青年或一些油头粉面的上了年纪的游人全把他们当作下等人似的唤他们的名字,虽是开玩笑,但其场面不亚于当年看砍头的样子,好几次我都看到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在那里取笑祥林嫂或阿Q,说一些难听的话,让阿Q去坐囚车,模仿他的样子骂上几句“妈妈的”,然后开心地大笑,一伙人围着阿Q想看他出“洋相”,对着祥林嫂故意跟她打趣,还帮她出些“主意”,……想必鲁迅先生见了,定会拍案而起,慨叹中华世人之为看客不伪也。我也曾在报上看过演祥林嫂的因不堪忍受人格的侮辱而拒绝再在这里工作,后来,经多方协调、做工作,晓之以理,让其明白此乃“演”也,群众能将你当真,说明你的“像”也。哀也!
我面对一尊尊雕刻逼真的青铜塑像,仿佛历史人物的再现,我叹服能工巧匠的技艺,那一声声呐喊从这些没有生命的青铜上发出来,振聋发聩,每一根线条都是历史沧桑的理解,但愿人们能从这遍布鲁镇的“人物”身上找到鲁迅想告诉我们民族的更多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