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言:书非借不可读也。确实是一句不错的话,但说一句“大逆不道”的话,它已经过时了。
为什么这么讲呢?
小荷作文网 www.zww.cn 现在学生们的书是必须要发的,不要书你来学校干什么,学校里是不提倡借书的,至少如此可以增加学校的一部分“收益”。你若借书来学校读学校还不高兴呢。
小 荷 作文网 www.zww.cn 再说借哪儿的书。书店,书店是不借书的;图书馆,对不起,一天1元,学生们哪里有时间一天看完;自己上学的书还弄不好,一个月倒还可能看完一本课外书,借书,好家伙,一月30元,买一本也不过十几元,所以买也不借;借老师的,碰一鼻子灰,“你课本上的都会了吗,考试能考满分了吗”;借同学的,由于同学没没时间看,课外书当然也就少了,再者,你看别人的被老师没收了还要赔偿。
应试时代,已不是“书非借不可读也”,而是“书非撕不可读”,说这话有点儿混账,但也并非没有道理可讲。
古代有个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解牛,所以我们要学习庖丁,目无全书。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给我们要各个击破,要把握好部分和整体。
现在的书厚的厚的很,往往是什么全集啊,精品集啊的,各部分的联系并不大,作者写的时候是一篇一篇写的,而我们毒的时候却要读集,岂不是“不知古人之用心也”。
用一段文言古话便是:
撕书需知撕书之法,尽撕书,则不知文章之联系也;不撕书,则不知古人之用心也,唯得撕书之法,方可读书之多也。
应试教育便教会了我们撕书之法,数学里有分解题,文科里需要细分步,大步小步,理科里也需要,要目无全题,现在就连作文,应试作文也必须分解,不成文的规定,比八股还好点吧,哪一段写什么,哪一段多写,哪一段少写:哪一下多撕,哪一下少撕。
现在应试教育,当然要做题,题海战术嘛,要做卷子。卷子嘛,都是分开了的,这就让学生们习惯了单页纸,而非一本厚书,看一本书也便愿意如看试卷一样,一张一张撕开看。
应试教育便默声的提倡了过河拆桥,卸磨杀驴。这科考试过了,以后就于这些知识拜拜了,不为考试用的,立刻弃之。现在考试也提倡“一遍过”,老牛不吃回头草。
应试教育告诉学生“书非撕不可读也”,也就告诉了人们“人非坏不可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