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的历史
今天是端午节,一到端午节我就想起了粽子。今年的端午节我爸爸买来了很多粽子,一个个长得翠绿又可爱。
要说粽子的历史,那就要从春秋时期讲起了。(我在网上查了一些有关粽子的资料。)当时就有角黍的出现。当时大家会用茭白的叶子包黍米呈牛角状,用于祭司和神灵。根据苏州府志的记载,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会将粽子献给化为涛神的伍子胥以求平安。后来因为战国时期的爱国诗人屈原在端午节这天投江自尽端午节,便也被视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到了东汉末年人们用草木灰水浸泡黍米然后用菰叶包成四角形煮熟使用。这时的粽子很黑,味道也不怎么样。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但是口味单调的黍米粽已不能满足人们的口味需求了。于是,就有了添加了中药益智仁的粽子。益智仁粽子不仅味道更好,还有保健的功效,被称为拜访亲朋好友的高档礼品。到了南北朝时期,杂粮粽子开始“火”起来了。人们开始在米中掺入板栗,红枣,红豆等食材。但这时的粽子没什么味道。到了到了唐代,人们用糯米取代黍米做出了洁白如玉的粽子。唐代的粽子种类繁多,但是她们都是甜粽。到了明清时期,有了咸粽。南方咸粽用料丰富,多做主食。比如嘉兴的鲜肉粽,闽南的烧肉粽,苏北的咸蛋黄粽都是咸粽的代表。
时至今日,吃粽子依然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那么你喜欢吃什么粽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