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的政治书告诉我们,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看见》中写道,家庭是最小的社会单元,在这里人们如何相处,多少决定了一个社会的基本面目;《看见》是中国社会十年变迁录,也是芸芸众生的一个剪影,书中报道的事件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或许不再新鲜,但书中的人物依然鲜活,他们各自所代表的那一类人,依然穿行于社会的各个角落,或在社会底层苟延残喘、逆来顺受,或用力从过去的痛苦经历中挣脱,轻轻地拥抱平实但也来之不易的新生活,或在没有灯光的人生舞台上照耀自我,孤单却也勇敢地为理想振臂疾呼。《看见》的语言平实,却自有万钧之力,能够使读者共情,正如书中柴静所言,“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一般,既已看见,便无法视之不见、置之不理。现在的我们或许幸运,但谁也无法保证,我们不会与这些问题、苦难相逢,执是之故,在《看见》中所看见的,从某个意义上来说,也包括过去与未来的你我。
十多件新闻报道,新闻中出现的人物,遍及中国各地,在花花绿绿的电视屏幕上一闪而过的时间也不尽相同。我却认为他们在冥冥之中总有着某些牵连。双城的孩子如果没有咽下一粒粒的老鼠药,长大成人,或许会成为在生活重压下压抑痛苦,不被理解,只得踩猫发泄的中年女人,或许会成为得不到爱与教育的成年家暴男子,或许会因极度缺乏承受能力,成为一失足千古恨的药家鑫。这个揣测并非是要草率推断双城的孩子未来一定会犯错,也不意味着提及的那些成年人们是实打实的坏人,我只是单纯地认为他们痛苦的根源有些相同,来自双城小镇的孩子们缺少必要的心理教育,导致部分孩子缺少心理抗压能力,在同学的言语攻击下选择轻生;与此同时,正确健康的价值观同样未得到树立,孩子们未能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在生与死的价值之间做出错误选择,但错误并不全在他们身上,他们只是不能被理解,内心迷茫,不知道如何正确解决问题的未成年人。
反观曾经被舆论讨伐的踩猫女人,和女儿相依为命,周围的同事邻居都看得出她每日深陷痛苦,却没法将她拉出泥潭,善良的白衣护士在恍惚中将痛苦施加于另一个无辜的生灵;红极一时的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从小缺爱,未曾感受过家庭的温暖,导致他在对挚爱挥起拳头的那一刻,昔日的光辉形象也轰然倒塌,成为了家门后面粗鲁自私的施暴男人;平日里逆来顺受、沉默执拗的音乐系大学生药家鑫在撞伤女子之后,出于对承担责任和对父亲的严厉责骂的极度恐惧,残忍杀害了无辜女子。人都会犯错,只是他们犯下的错误更为严重。
事发之后,舆论甚嚣尘上之时,双城的孩子们最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爱,收到了各式各样的图书,当地的老师们也受到了应有的培训,我们或许能够乐观地相信,双城的创伤会逐渐愈合;而犯错的成年人受到了加倍的苛责。同样是犯错,他们和双城的孩子一样,遭遇了心灵深处的创伤,不被理解,在年幼时缺少正确的“爱的教育”,他们伤得更久,也更深,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他们的所作所为对社会造成了更加严重的伤害。
如果说,双城的创伤会在社会各界的理解与关爱下逐渐愈合的,那么,面对虐猫、家暴等事件背后的创伤,盲目地跟随大众一起群情激奋也并非明智之举。正所谓,德安天下,法润人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会日趋完善,核心价值观的树立,更要从娃娃抓起。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依照义务教育教科书《道德与法治》所言,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主要包括五个层面,分别是自我保护、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以及司法保护,私认为,若要使未成年的本性免遭人性的恶的侵扰,同样需要这五大保护。其中,家庭和学校的保护,或许是建立起自我保护之屏障的基础,缺少外界的正确教育,正如即将发芽的种子缺乏阳光与雨水的滋润,无法使之真正沐浴在光明之中。此时此刻,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便至关重要,但一个人无法决定自己将要降生的家庭,学校更应担起重任,但初高中的学生,价值观已趋于成熟,更多的责任,还是落在了幼儿园和小学老师们的身上。由双城的创伤一文中,不难发现,孩子们急需的,或许只是他们遇挫时大人简单的倾听。倾听是理解的基础,有了理解,才能帮助成长中的孩子得到认同感,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找到自己的坐标,才能够在此骄傲地扬起头,面朝那份属于自己的阳光,而非从小便低垂着头,目之所及,唯有自己的变形的影子。如此这般,得不到足够的爱,长大后,他人又怎能一昧奢求他给予他人足够的温暖与爱意。
刚上小学时,偶然读到了《大道之行》这篇文章,天真地以为文中所记载的社会真实存在过,很是羡慕。初二时在语文课上与它再次相遇,却从语文老师口中得知,这也不过是祖先们美好的追求。起初有些失落,后来转念一想,联想到政治课上党的最终目标,又宽慰许多,果然人对美好的追求都是执着的。只愿今天的我们也能不忘千百年来的初心,继续从根源上去守护那些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