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了看便利店墙上万年历闪烁着的那一片红。
音乐会快要开始了,时间紧迫。公交卡用不上了,我摸出手机准备打车。
几分钟后,一辆银色轿车就在黑夜中向城郊疾驰而去。
这司机是个话痨,好像总想套话似的。我默默地回应了几次,后也就当做没有听到,他也倒是很自如的自言自语下去。
城郊的路大多很暗,只有一排排外观华丽的住宅亮出金色的微光,与昏黄的路灯相互映衬着。路上车也很少,寥寥几辆,像是沉默独行的黑影。
远处逐渐显出光亮,很快地又进入到一个白日似的世界。像闪电一般,各路声音也接踵而至,大体都是从各地奔赴而来的辛勤的轿车们发出的哀叹声。
很快,一个恢弘的金黄色建筑完全占据了前方的视线。
可算是到了。
与先前来到这儿的感觉不同,没有同行说话的人,就像是在默默行进之中,仿佛需要有些事情渴望着被回想起来一样。
找到座位后坐下,紧接着灯光暗了下去,演出伴随着一路奔波的燥热一同裹着开始了。
三位演奏者先行出场,逐一坐定。后面又徐徐走上来一位,默默坐在钢琴凳旁边的椅子上——原来是帮忙翻乐谱的。
短暂的试音后,演出正式开始了。
现场的西洋音乐演奏我也是第一次听,所以并不得其要领。刚开始还想着能借着靠前的座位观察演奏者们的表情,他们一直很专注,因此也没有什么可以多加关注的。倒是翻乐谱的人值得一看:他需要一次次站起身,左手扶着上衣的右侧下摆,右手伸手捻出一张来,还得等着演奏者信号才能小心的翻页;室内并没有风,但他总要再捋一捋新页,好像把它视作弱不禁风的小儿。
视觉上并没有过多的变化,不一会儿便腻了。我尝试性地闭了眼,靠在椅背上。
耳朵很快变得敏感,一下子灌入了许多其他的声音。在悠扬的乐声当中,隐约能听到小孩急促的跑跳声,包装袋和塑料袋的摩擦声,传来的手机短信发出的一声清脆的“叮”,最妙的是在乐曲结束后,人们还沉浸在音乐美感中时一声小儿的闪亮啼哭。这些都是一场音乐会不可或缺的乐音吧。
在柔和的音乐声,裹挟着我的燥气逐渐消散了。
柔和的乐声使人平静,紧张的乐声使人局促,这是人的天性使然。但这高高低低、深深浅浅的音乐却并不能让我感到一幅像样的画面感。
大概是我听的还不够吧,我想。
每一段音乐结束后,我跟着鼓掌,但演奏者并不完全给人们好好鼓掌的机会。有时乐声渐弱,就逐渐有稀稀落落的掌声响起,但另一端悠扬的音乐又很快传来,大家不得不把掌声强行压下去。
在几番斗智斗勇后,剧场顶上的灯忽然一亮,中场休息了。
借着这段功夫我掏出手机,想看看知乎上有关“如何欣赏音乐会”的答案。
“音乐会不适合带着孩子参加,不要携带塑料袋,不能拍照,不要在乐章之间鼓掌……”看到最后其实才是我真正想要的答案。只有六个字:“感受音乐之美”。
音乐会结束后离场时,我发现其实有很多家庭组团来看演出。
到底要不要为了培养孩子的情操而带他们来听音乐会呢?这在我心中现在仍然是疑问。我只知道我身边少有对古典音乐感兴趣的人,我也只是为了满足好奇心罢了。从小学开始的艺术课程总给我们以一种玩乐的印象,也总被主课霸占,逐渐地从内心回避艺术之美,因此我们对于美学本身并没有概念,也就产生了很多误区。
其实我也没有资格谈美,我还得应付理性而冰冷的财经学说。如果想要了解音乐美学,可以登录尔雅查看由周海宏老师主讲的课程;如果偏好美术,可以关注公众号“意外艺术”;如果喜欢文字,可以看看朱光潜先生的《谈美》,这些应该能使我们看见美学殿堂中的惊鸿一瞥。
美学其实离我们并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