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家不远处有一块田,是我们家的,准确地说,是外公家的。在那个艰难动荡的年代。外公靠着这块田养活了一家四口人。
一年四季几乎不间歇的劳作给了外公一副黑皮囊,也练就了他一副好身板。外公经常来我们家,当然不是为了唠嗑,而是拿上他放在我家的农具去田里干活,或是挽着裤腿,赤着满是泥的脚来我家洗脚。田是外公的宝贝。那长在地里的棵棵白菜、小葱,更是他的命根。这是他养活一家人的来源。土地并不会白白地长出食物来,它需要汗水的浇灌。外公深谙这个道理,勤劳苦干,得以糊口。
外公勤奋劳作,耕种好这几亩家田,填饱肚子,使生活更加美满。而在社会上,也有许许多多不同的人耕种着一块又一块不同领域的“田”。
科技人员耕种着“科技田”。中国“天眼”FAST相信大家都听说过。这个探测遥远、神秘的“地外文明” “巨无霸”,便是在中国天文学家南仁东的苦干实干中建成的。身为一个著名的“科技人”南仁东并没有耍大牌,而是22年如一日,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默默无闻地做着研究。面对山洪,他并没有退缩,而是继续坚守着“科技田”。
文化工作人员耕种着“文化田”。已经80多岁的李云鹤老人从1965年开始,一直坚守在文物修复保护的第一线。在他的努力下,许多受损的壁画奇迹般地重新焕发生机。正是这几十年的奋斗和付出,使中华文明得以流传,使得“中华文化田”生机勃勃。
医学人士耕种着“医学田”。 2015年10月,因为发现青蒿素,屠呦呦被授予诺贝尔医学奖。奖项的获得,给所有中国人长了脸,而奖项的背后,又包含了多少辛酸呢?20世纪60年代,屠呦呦接下研究抗疟药物的重任。然而,在排查了2000多个方案后,她依旧毫无收获。身边的人劝她死心,她却选择坚持,研究古书,以身试药,最终提取出青蒿素,拯救了无数人的性命。
中国“天眼”、杂交水稻、青蒿素、港珠澳大桥……这些出现在不同“试验田”中不同的产物,无疑饱含着无数社会人付出的艰辛和努力。正是这种不怕苦的精神和实干作风,使得中国更加繁荣富强,人民生活日益美好。
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能干点什么呢?我们或许还没有能力去探索深层领域,但我们可以努力学习,艰苦奋斗,从认真听好一堂课、认真完成一份作业做起,懂得劳动的重要性,求真务实,勇于劳动。
我们的中国梦,是靠实干打拼出来的。这个梦想的实现,需要我们每个人干好自己的那一份事情,从小事做起,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让我们每个人行动起来,播种好每一亩“小田”,造就祖国的“大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