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除夕之夜,欣赏春晚,烟花声中,辞旧迎新。燃放爆竹,天经地义,传承文化,势在必行。不知曾几何时,有人扛起了大旗,气势汹汹地将燃放爆竹与污染环境挂上了钩。思及此事,实在令人哭笑不得。
要知道,燃放爆竹之事早在唐宋年间就已有可溯之处,流传至今,已有千年之余。如若燃放爆竹果真有危害环境一说,为何他们中那些反对燃放爆竹之人现在方才提起,而不是穿越到古代就去劝说人们不再燃放爆竹呢?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一词中描写元夕之夜的风光如是云。我想,如果不是烟花与灯火在诗人游赏的世界里起到点缀的作用,他也很难在词尾写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华美词句,而单调的漫漫长夜里又将会不知平添多少的孤独与寂寞。
此外,燃放烟花爆竹不仅仅局限于欢庆节日、热闹气氛的作用。燃放烟花爆竹之所以能在千年文化习俗之中占有一席之位,还在于其鲜为人知的实用价值——杀死空气中的病菌。这一说法看似荒诞离奇,但是,我想知道,烟花爆炸之后释放在空气中的硫磺气味真的只是为了活跃气氛吗?难道硫磺连空气中一丝半毫的病菌都消灭不了吗?
“前有古人,星光灿烂;后有来者,群英堂堂。”文化不仅需要我们这一代人好好传承下去,更重要的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方能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矛盾与抉择中“柳暗花明又一村”。而不是走极端的路,完全放弃我们的文化,去一味地保护环境,最终却忘记了我们来自何方,将往何处;亦不是完全盲目地传承文化习俗,墨守成规,不去用科学创新的办法保护我们唇齿相依的生存环境。
只有当我们有一天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传承,才有可能在未来的世界中保证我们的文化星空灿烂下去,进而促使文化根牢枝固,我们方能在文化滋养的古韵之中盛开出清香弥漫的生态之花,生生不息地活在这颗蓝色的星球之上……
「2024.5.7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