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学界的大佬,村上不得不提。除了作家的身份,他同时还是东京爵士酒吧的老板,收藏了7000多张黑胶唱片,是个不折不扣的爵士乐痴迷者。
而这次我们介绍的则是另一位大佬,东野圭吾,他本职工作则是一名汽车零件制作公司的工程师,因为生活单调开始写小说,乃至后来凭借《放学后》拿下了日本推理小说界的重要奖项——江户川乱步奖。从那以后,他辞掉工作,前往东京发展,开始创作小说。
《解忧杂货店》是东野圭吾12年的作品,算是除了《白夜行》之外,最受好评的作品。
除开访谈,后来我也常常在各种媒体,书单,网站看到这本书的推荐,铺天盖地的赞美,我有些嗤之以鼻。
到真正阅读的过程中,我被自己打脸。
本书带有推理小说思维缜密的气质,故事情节出乎意料地好读,借由时空穿越的信来串起每个故事,有温暖的内核。
因男友身患绝症在爱情和事业间徘徊的少女,为追逐音乐梦想离家漂泊但在现实中寸步难行的男孩,面临家庭巨变陷入迷茫的少年,书写的,似乎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抉择。
而站在十字路口,作者又会怎么来给这些故事结局呢?
作为未来的人,穿越时空给出的答案似乎更有说服力,可是呢,迷途的人真的会因为一封看似无关紧要的信而相信着什么吗?
我抱有不同的态度。仔细想想,很多次选择好像都无关对错,因为做了选择,对与错,都是人生。
除了穿插其中的羁绊和希望,书中还如同故事彩蛋般用了相当的篇幅,缅怀起THE BEATLES乐队。
下文节选一二。
Let it be,还有Yellow Submarine,是我听过的很经典披头士作品。
少年的残酷成长,对家人的疏离,对披头士的音乐的理解,乃至后来乐队日本公演,以及约翰列侬遇刺,命运好像出了一个难题。
若干年后再重回当时场景,观看这部记录电影的心境也截然不同。通过节选,也许能窥见些什么。
更多成长,书中见分晓。
听着披头士默哀 节选1
浩介曾经和同学一起去过东京,但这是他第一次独自去东京。
来到东京车站后,他换了山手线,在有乐町站下了车。他查了车站的地图,发现电影院就在附近。
由于是暑假的最后一天,电影院前人满为患。浩介排队买了电影票。他看报纸确认了上映时间,距离下一场开演还有三十分钟,于是,他决定利用难得的机会在附近走一走。虽然他来过东京,但第一次来有乐町和银座。
走了几分钟后,浩介感到愕然不已。
原来这个城市这么巨大!光是有乐町周围就有这么多人,这么多高楼,就令他惊讶不已,没想到银座更大,林立的店铺都布置得很豪华,热闹不已,好像在举办甚么特别的活动,街上的行人每个人都很有气质,看起来都很富有。普通的城市有一个这种地方就很不错了,可以称之为闹区,但东京这个城市的每一个地方都这么热闹,好像到处在举行嘉年华会。
不一会儿,浩介发现很多地方都贴了万博的标志,才想起大阪正在举行万国博览会,日本举国上下都在为这件事欢欣鼓舞。
浩介觉得自己就像河中的小鱼不小心游到了入海口,原来世界上还有这种地方,有人在这种地方歌颂自己的人生。但自己和这个世界无缘,自己只能生活在黑暗的小溪,而且,明天之后,就要潜入不会被人发现的河底。
他低着头离开了。因为,他觉得这个地方不属于自己。
回到电影院,发现时间刚好。他出示了电影票,走进了电影院,找到了座位。电影院内并没有很拥挤,很多人都是独自来看电影。
电影很快就开演了,第一个镜头就是「THE BEATLES」几个字的特写。
浩介感到心跳加速。可以看到披头四的演出,光是想到这件事,体温就上升了。
但是,随着电影的播放,他激动的心情也渐渐消沉起来。
《Let it be》是由彩排和现场演唱影像组合而成的纪录电影,但在拍摄时,似乎并不是为了剪辑成这部电影,相反地,乐团成员对拍电影这件事本身表现得很消极,感觉是因为很多复杂的因素,他们在无奈之下同意拍摄的。
在意兴阑珊的彩排空档,穿插了乐团成员的交谈,这些谈话也显得意兴阑珊,而且有点莫名其妙。虽然浩介的目光拚命追着字幕,却完全感受不到这四名乐团成员的真心想法。
从影像中,可以感受到某些东西。
他们的心已经不在一起了。
听着披头士默哀 节选2
浩介放下杯子,凝视着画面。这部电影改变了他的人生,看了这部电影后,他深刻体会到,人心的结合是多么脆弱。
但是──
影像中的披头四和浩介的记忆不太相同。他当年在电影院看这部影片时,觉得他们的心已经涣散,演奏时也各弹各的调,现在却有不同的感觉。
披头四的四名成员很努力地演奏,似乎乐在其中。虽然即将解散,四个人在演奏时,仍然回到了往日的那份情怀吗?
当初在电影院看这部影片时,之所以觉得很糟糕,也许和浩介自己的心情有关。那时候,他无法相信心灵的团结。
浩介拿起酒杯,喝着威士忌。他静静地闭上眼神,为死去的双亲祈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