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每个中国人共同的传统节日,到了春节,处处洋溢着喜庆的色彩。我的家乡也不例外,这不,又要过年了,真是热闹非凡啊!
一进腊月,人们就忙得不可开交。
初旬,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都要买上漂亮的新衣服,保存好,留到过年的时候穿,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景象。这个时候商店最忙,家家都要准备好烟花爆竹,肉、菜、酒、茶,以及各种各样的年画、“福”字、对联,这些都要在腊月二十九才贴上去。在我们这儿,“福”字都要倒着贴,讲究个“福到了”的意思。虽是谐音,可仍是趣味浓浓。
到了腊月二十三就是“小年”,可以说是春节的“彩排”了。傍晚,天空刚刚黑下来,“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就响个不停,过年的味道迅速蔓延,孩子们聚在一起,吃麻糖、看烟花;大人们也不休息,蒸年糕、煮年粽,做孩子们爱吃的东西。
过了二十三,家家都要进行“大扫除”,上到屋顶,下到地板,都要“一尘不染”,其用意是把这一年的“穷气”、“霉气”都扫出去,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求新的祈求。大人们忙里忙外,没时间顾及小孩子,两三块钱就给打发走了。孩子们可乐啦!有的买把甜甜的奶糖,有的买捆儿童鞭炮,有的买小灯笼、拨浪鼓这些小玩意儿,凑在一起玩,街道边时不时传出孩子们欢乐的笑声。
一眨眼,新年就到了。早上,孩子们穿好新衣,打扮得漂漂亮亮,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起了小鞭炮。到了晌午,女人们就开始包饺子,男人们杀猪宰牛,都在准备年夜饭。
别看这白天平平常常,到了晚上可就截然不同了。
天刚一抹黑,无数朵五颜六色的“鲜花”在夜幕中一起“盛开”,可谓“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姹紫嫣红的星火为夜空点缀了一副别样的色彩;大街小巷的人们敲锣打鼓,欢歌劲舞,人人都穿着新衣服,手里都提着红彤彤的小灯笼,见了熟人就嘘寒问暖,唠几句家常话,互相祝福着,脸上都洋溢着幸福快乐的笑容。恰好应了王安石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家家门前都贴着红对联、挂着红灯笼,好一个“红红火火”!
一直到十二点左右,才吃年夜饭。端上一碗香喷喷的饺子,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谈笑,那场景,甭提多幸福了!吃饱了饭,孩子们再向长辈磕头拜年,才能领压岁钱。在中国古代,不仅仅有“年兽”,压岁钱也有一个神话故事:有一种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来用手去摸熟睡着的孩子的头,孩子往往吓得哭起来,接着头疼发热,变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这天亮着灯不睡,叫做“守祟”。有一对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心肝宝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铜钱给孩子玩。孩子玩累后睡着了,他们就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枕头下,夫妻俩不敢合眼。半夜,一阵阴风吹开房门,吹灭了灯火,“祟”刚伸手去摸孩子的头,枕头边就迸发道道光,吓得“祟”落荒而逃。第二天,夫妻俩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走“祟”的事告诉了大家,以后大家学着做,孩子就平安无事了。 原来八枚铜钱是八仙变的,暗中来保护孩子。因为“祟”与“岁”谐音,之后逐渐演变为“压岁钱”。所以,这天晚上除了太小的孩子,很少有人早睡,都要守岁。
第二天,青男妇女们按照姓氏、辈分成群结队,挨家挨户的去给老人们拜年,依然是喜气洋洋。
可过了这几天,年就过完了。人们又开始忙碌起来,大人上班,学生上学。真希望新的一年能如对联上所说的一样“事事如意大吉祥,家家顺心永安康”!
指导教师:张茂盛